晚潮|美术监考的日子

  潮新闻客户端 胡华军

  每年的美术考试,也是我们学校最忙的时候:来杭州报考中国美院的学生,有不少也会顺便报考我们的学校:浙江教育学院。

  美术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考上中国美院的,一定是优秀的美术生。全国来报考中国美院的美术生有近8万人,而录取名额只有1500个,录取率之低让人望而生畏,比例只有1.875%,真正的百里挑一。有不少往届美术生一心报考美术专业,背着画夹转战于有美术系的各个高校,因为美术专业考各高校考试的日子是不一样的。我们学校的美术考时间,和中国美院也不是同一天,这样有一部份考生会到我们学校来报考——万一中国美院不录取,能在省城杭州读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业后出路也好找,可以做美术老师,还可以报考中国美院的研究生。所以,我校美术系的生源是不愁的。

  来报考我校的美术生不光是应届生,也有报考了好几年的往届生。他们高中毕业后埋头作画,多少学子冲着中国美院而选择做了漂族。这些孩子为了自己的梦想,独自背着画板东奔西走,为了考试南来北往,日夜奔赴,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考场。对于普通的考生来说,只要埋头苦读万卷书就能走向考场,而这些美术考生的追梦之路是多么的艰辛,他们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画具,奔波在不同的城市,赶火车、汽车,去寻找可以容身的便宜的宾馆。这些孩子所吃的苦,只有美术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背上的画夹是那么的沉重,画夹里承载着他们人生的梦想,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几张画纸和几支画笔,而是人生的希望啊!

  

  美术生来报考我校美术系,校园整幢文科楼的所有教室,就都成了考场。监考,光靠我们美术系老师与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考场必须要有两个人。我有幸被抽调参加学校的美术监考,虽然我在高校工作多年,监考流程多少也知道点,但参加美术监考我是头一回。

  教务处知道我是第一次参加监考,就让我与参加多次监考的美术老师做搭档,后来我多次参加监考,就熟门熟路了。第一次搭档的美术老师告诉我,监考这天带一个电吹风来,我不知道带这个玩艺有啥用场,但监考这天我还是按照的老师吩咐带来了。

  美术考试这天我早早来到学校,教务处给我们每个监考人员发来了《监考证》,让我们在考前佩戴上,站上教室讲台的那一刻,有一种自豪感由然而生,好像当了回受人尊敬的老师。教务处规定我们监考人员必须在考前30分钟到办公室领取试卷,考前20分钟进入考场。我和美术老师到了教室,先要做好监考前的准备工作,编排座位号,做抽签号,并在黑板上写明考试的注意事项。校园文科楼外已聚集了密密麻麻的考生与学生家长,他们紧张地围在文科楼前,忐忑不安等待着。毕竟这是决定命运的时刻,紧张心情可以理解。

  考前10分钟,我们站在教室门口安排学生抽签,按号子就座,然后我们逐个检查座位号和抽签号与准考证是否一致。在分发试卷前,我们向学生宣布《考场规则》,分发试卷后,让学生查对试卷的页数是否有误,并提醒学生在规定的位置填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要求学生将身份证放在桌上,并核对人、证是否相符,提醒学生关闭手机。做完这些,时间到了,就宣布开考。

  

  美术考试不同于其他考试,全部开卷考,学生按座位架好画架各画各的。每个考生都自带一个塑料小桶,主要洗画笔用,考生可以离开教室到卫生间换水。第一场考试素描(头像),速写(人物,组合),第二场考色彩(水粉),每门一百分。美术考试没有作弊可能,全考你的美术功底,监考老师只要准确掌握考试时间,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试卷中的问题,对试卷中字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说明就可以了,对试题内容和题意是不能做任何解释和暗示的。

  考试结束前的10分钟,我们会提醒学生掌握时间。考试结束时后,我们立即让学生停止答卷,把卷子放在座位上,我和美术老师当场清点份数,清点无误后,才让学生离开考场,为得是防止考卷丢失。

  考试结束后,我们填写好“考试监考记录表”,连同考卷一起交到教务处。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美术老师让我带电吹风的用场了,我们先把试卷有名字与准考证的角复盖,然后考卷一张张吹干,因为水彩没有干会影响考生成绩。

  院领导与美术系主任会来各个考场看我们监考的情况,整整的一天泡在学校里,我们辛苦考生也辛苦,条件好的学生与家长会到学校“芳草苑”宾馆开个房间,中午休息一会;家境一般的学生,只能带点泡面找个学校石凳上坐一会,就接着下午考试。考美术专业的孩子,坚持到今天可以想象这一路的艰辛。

  考试结束后,考生们匆忙收拾好自己的画架与画板,又赶往下一个考场。从有些孩子的口中得知,他们从北京一路考下来,杭州是他们第N个站点,下一站他们将赶往湖南大学,凡是重点大学美术系他们都要考个遍。痴迷美术使这批孩子们不停奔波,转战在各个考场去圆自己的梦想。

  我们学校转型改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后,美术系完整保留了下来,那些监考往事留在了我的心底。

  美好记忆不会随着岁月而流失,它在我记忆的胶片里永存。

  作者简介:胡华军,1982年转业到杭州,1992年调入浙江教育学院(现浙江外语学院)。著有散文集《心中的蓓蕾》《追忆》。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