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著名的三道数学题,到现在依旧经典,有一题难倒无数外国人

  早在15世纪那会,达芬奇说过一句非常具有建设性的话,即“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如今,这句话越来越得到无数案例的印证,毫无疑问,数学是当代科学最为根本的一个工具,任何科学领域都离不开数学。

  

  而说到数学的启蒙,我国算是全世界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上古时期的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后,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数学萌芽。在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刻有数字符号的陶器,可见,数学至少在这一时期已在中国生根发芽。

  我国早年的数学发展也是异常迅猛,勾股定理最早由西周数学家商高提出,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比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要早了整整500多年。之后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算是进一步开花结果,数学也在唐朝那会达到了顶峰。那会的数学叫算学,还是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可见大唐对数学的重视程度。

  

  不过,随着后代封建统治者对文学和思想的重视。算学这种科学成了不值一提无关紧要的学科,逐渐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慢慢淘汰,数学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甚至一度停滞了千年。这也是为何工业革命未能在我国萌芽,且我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西方百年的原因。

  但纵观我国古人的数学成就,还是相当有造诣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曾留下过3个著名问题,一直到现在还被人热烈讨论,经久不衰。今天,笔者就来给各位一一介绍。

  

  第一道是鸡兔同笼问题,最早收录在《孙子算经》当中,问题如下“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乍一看很好理解,假设有35只鸡,那就是70只脚。但实际上是94只脚,这少数的24只脚,便是来自被当成鸡的兔子。故要从假设的35只鸡中刨去12只兔子,即一共是23只鸡,兔子便是12只。

  第二个问题叫“物不知数”,也是出自《孙子算经》。题目如下“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什么意思呢?说是有一些物品,不知道有多少个,3个3个数的话,还多出2个,5个5个数则多出3个,7个7个数也会多出2个。问具体这些个物品有多少个。

  

  这个问题放到现在也是很简单,即找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的一个自然数。只要上过初中便能轻易算出这个数最小便是23。

  第三个问题是老鼠打洞问题,出自《九章算术》。问题如下“今有垣厚十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什么意思呢?即有一堵10尺厚的墙,两只老鼠分别对着打洞,大老鼠第一天能挖一尺,小老鼠亦然。而之后每天,大老鼠的速度都是前一天的一倍,小老鼠则是前一天的一半。问这堵墙几天能打通,且大老鼠和小老鼠分别挖了多少。

  说白了就是一个变速运动的相遇问题,但古人的数学方法有限,并没有现在的代数函数这种工具。在当时,这个问题可谓难倒了无数外国人。

  不过,我国古人却创造了一个叫“盈不足术”的算术方法,将其轻松化解。这也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项杰出成就,用这个算法,不但能解决老鼠打洞问题,还能应用到解决盈亏的各类生活场景中。这个方法也得到了国际数学委员会的认证,至今在高等数学的高次数字方程求解近似值这一块,依然有所应用。

  

  从上述问题不难看出,虽然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被统治者遏制了这么多年,依然难掩其光辉。在如今这各个学科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有理由复兴这一光荣历史传统,努力学好数学,将古人的智慧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