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所高水平大学,连发顶刊!
近日,北京大学、贵州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继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揭示人源UCP1识别小分子抑制剂和激活剂的机制
6月19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陈雷课题组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binding of DNP and purine nucleotides onto UCP1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人源UCP1处于无核苷酸结合、DNP结合以及ATP结合三种状态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作者们通过冷冻电镜对不同状态下的UCP1的结构进行解析,从原子水平上观察到了DNP和ATP是如何与UCP1结合并引起构象变化的,为深入理解UCP1的工作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
本项研究第一作者为陈雷课题组博士后康云路,陈雷研究员为第二作者兼通讯作者。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邱义福研究员和薛凯丽博士对于该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宝贵建议。苏黎世大学的Markus Seeger教授提供了sybody的mRNA文库。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李典范教授和李婷婷博士对于sybody的筛选提供了建议。本工作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经费支持。博士后康云路获得了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奖学金的支持。该工作冷冻电镜样品制备、筛选和采集在北京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和北京大学电镜室完成,得到了李雪梅、郭振玺、裴霞、秦昌东、惠小娟和王国鹏等人的帮助。该项目的数据处理获得了北京大学CLS计算平台及未名超算平台的硬件和技术支持。
论文链接:
目前发现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
6月21日,贵州大学/中国国家天文台姜鹏、中国国家天文台韩金林和美国内华达州大学张冰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A Binary Pulsar in a 53-minute Orbit”的研究论文。这是贵州大学作为主要合作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贵州大学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明辉也是本文的作者之一。
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名为PSR J1953+1844(M71E)的双星,其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是目前发现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该发现填补了蜘蛛类脉冲星系统演化模型中缺失的一环。Nature期刊审稿人评价该成果为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这个发现使得脉冲星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最短纪录缩短约30%,预示着蜘蛛类脉冲星演化中存在新的未知过程。
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国家天文台潘之辰、卢吉光和云南天文台陈海亮;合作者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射电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美国内华达州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单位。此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支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面上项目、联合基金、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晶新策略
6月21日,Nature杂志在线发布一篇题为“Oriented nucleation in formamidinium perovskite for photovoltaics”的重要研究成果。这项研究通过对钙钛矿结晶过程进行原位监测,揭示了一种关键的取向成核机制,能够有效避免产生非光活性相,从而显著提升光伏电池的效率。这一重要研究成果的发表必将为光伏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为西湖大学和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石鹏举,丁勇、丁斌、邢奇宇为共同第一作者。西湖大学王睿、浙江大学薛晶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Yang Yang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Mohammad Khaja Nazeeruddin为共同通讯作者。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复旦大学、马尔马拉大学为合作单位。该工作受到了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西湖大学物质科学和分子科学实验平台以及白马湖实验室的支持。
论文链接:
鸡冠蚌“铰链”为新型柔性耐疲劳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联合吴恒安教授团队成功揭示了双壳纲褶纹冠蚌铰链内的可变形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成分固有特性相结合的耐疲劳新策略,为未来耐疲劳结构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新的见解。研究成果以“Deformable hard tissue with high fatigue resistance in the hinge of bivalve Cristaria plicata”为题,于6月2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上。
本次研究成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称:“这份手稿展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工作”、“这是一份令人兴奋的稿件。它集成了诸多表征技术来理解双壳纲铰链组织的显著疲劳抗性”?、“这无疑激发了对生物复合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以设计抗疲劳性能增强的新材料”。同期Science观点栏目(Perspectives)以“A bendable biological ceramic”为题发表了评述(Science 2023, 380, 1216-1218),评述称“通过整合不同尺度的原理——从铰链的整体结构到单个晶体的原子结构——孟等人揭示了大自然如何主要从脆性成分中创造出抗疲劳、可弯曲、有弹性的结构。这些跨尺度原理要求在最精细的尺度上精确,而软体动物如此精确地沉积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匹配生物精细控制对于对生物启发材料感兴趣的人类工程师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挑战,正如开发模仿珍珠质强度和韧性的复合材料所面临的困难所证明的那样”;“尽管孟等人研究的力学性能与这种特殊生物体的需求相匹配,这些原理如何在更广泛的系统范围内得到完善,这是令人兴奋的前景。”
该人体/人体细菌代谢物-GPCRome作用图谱,有助于学术界系统性思考、研究潜在的人体/人体细菌代谢物的作用靶点及功能、小分子药物副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孤儿GPCR内源性配体和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数据参考。presto-salsa技术可对小分子、多肽、蛋白质、细菌培养上清、血清等多种样品进行活性检测,具有高通量,低样品量等两大优点,可为多种疾病的分子诊断和病理学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