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梅花”朵朵开
从南昌走出的京剧神童陶阳,如今已是京剧明星,吸引了众多喜爱他的年轻人追捧京剧。京剧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南昌曾是全国第一批试点“京剧进校园”城市,经过15年的培养,如今已绽放出20多朵京剧“小梅花”,还有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青蓝少儿京剧社……日前,在南昌举行的一场戏曲进校园展演活动中,京剧“小梅花”们精彩的表演赢得台下叫好不断。可以想象,未来会有更多的“陶阳”从南昌走出去。而这背后,离不开一群热爱京剧的江西人。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孙赫辰
小演员
陶妙颖
15年的培养让南昌拥有20多朵京剧“小梅花”
青蓝少儿京剧社是江西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培养少儿京剧的社团。其创始人朱荣岑出生于一个戏曲之家,祖祖辈辈都唱戏。她既爱京剧也喜欢孩子,“看到小朋友那么可爱,就想他们如果能够学唱戏,该多好啊”。她认为孩子从小学戏曲,学唱念做打这些功夫,对孩子的语言、表演、歌唱、舞蹈以及武术等方面的培养都很有益处,“通过京剧剧目还可以了解历史知识,那些剧目演绎的是教人向善的正能量故事”。
2008年,教育部发文倡导“京剧进校园”,全国有10个试点城市。南昌就是其中之一。这项举措让朱荣岑看到了希望,于是已从江西省京剧团退休的她立马成立了一个少儿京剧培训班,且一干就是15年。
15年前,很多家长对于京剧的接受度还很低,认为京剧只属于上年纪的中老年人。甚至有些家长对京剧里的反串还一度很排斥。这样的境地让青蓝少儿京剧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十分“落寞”。朱荣岑说,她非常辛苦地到各所学校门口发传单,因为培训班是个人创办,难以被校方接受,“好不容易等到下课时间进去找校长,结果一分钟不到就被打发出来”。
于是,朱荣岑只能有时在家里开班,有时在外面租场地,一个一个地自己招学生。直至4年以后,某次在东湖区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演出中,朱荣岑带领的孩子们表演京剧十分抢眼,吸引了当地文化馆馆长的注意,邀请她到文化馆里开班,才终于让青蓝少儿京剧社“鸟枪换炮”。
起初,青蓝少儿京剧社入驻东湖区文化馆,还是以租用文化馆场地的形式办班,“后来我们的孩子个个都很出彩,获得了不少荣誉,于是被相关部门认定为重点扶持的好项目,京剧社从此得以免费使用文化馆的场地”。
朱荣岑告诉记者,从2008年至今,青蓝少儿京剧社在15年的时间里,通过开办培训班和京剧进校园的模式,“保守估计也有5000名孩子学习了京剧”,其中仅个人摘得全国少儿戏曲最高规格“小梅花奖”的就有20多人,最多时曾一年摘下7朵“小梅花”。
从小学戏让孩子深深爱上传统文化
今年“七一”前夕,青蓝少儿京剧社举办了一场戏曲进校园展演活动,9岁的孙赫辰演出的《徐策跑城》表演细腻,陶妙颖的《战金山》刀马旦功夫了得,“小梅花”们的精彩亮相令台下喝彩不断。
初进青蓝少儿京剧社的学员都是三四岁的孩子,年幼的他们是否能真的爱上传统京剧呢?在当天演出的采访中,4岁开始学京剧,目前已有5年戏龄的孙赫辰告诉记者,自己因为喜欢一首京歌,妈妈就带他来到青蓝少儿京剧社,在这5年的时间里学习唱念做打,“刚开始练踢腿时很痛,感觉最难的是‘做’(剧情的表演)”。不过,这些并没能阻止孙赫辰对京剧的热爱,“我连洗澡的时间都在唱京剧”。旁边的老师透露,孙赫辰此前学习的是花脸,一年前开始专攻老生,“自从他学习京剧后,就对国学很感兴趣,也爱写字、画画,这些培养了他儒雅的气质,所以比较适合演老生”。今年7月底,孙赫辰将参加全国“小梅花奖”在上海的总决赛。
舞台上,压轴演出《战金山》的陶妙颖一身盔甲,耍枪的姿势漂亮又威武。目前她已是三届全国“小梅花”金奖得主,也是青蓝少儿京剧社里被老师评价特别喜爱京剧的一位孩子。陶妙颖3岁多开始学习京剧,如今已是初一的学生。她的老师说,她对京剧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还是3岁的时候,你让她踢腿100下,她今天不踢完就不会去睡觉,别人觉得苦和累,她则是乐在其中”。
京剧社的老师表示,孩子们学京剧有一个过程,但是学进去之后就会一辈子喜欢。到青蓝少儿京剧社学京剧的孩子通常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学到小学三年级之后就会结束,喜欢京剧的孩子会坚持到小学毕业。而已上初中的陶妙颖目前仍在学习京剧,则属于特别喜爱的例子。
此外,青蓝少儿京剧社培养的孩子中已有5人走上了专业戏曲之路,他们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和上海戏剧学院附中,学习老旦、青衣、花旦、花脸和拉京胡;有的经过6年的专业学习,现在已考入上海戏剧学院。
未来3年将打造江西首个少儿京剧乐队
朱荣岑说,当初创办青蓝少儿京剧社不是为了赚钱,也赚不到钱,“我们收费很低,老师的专业性又要求很高,所以费用也高”。
京剧社有6个班,每个班6至8个学员,要配好几个老师,“因为京剧行当多,有生行、旦行和武生等各种行当,每个孩子都要根据各自的条件进行不同方向的培养”。朱荣岑透露,她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一定要是专业学京剧的老师或是专业的京剧演员,“他们不仅要水平高,还要会教孩子”。所以,当京剧社的孩子走出江西,去央视录制节目时,个个表现出众,受到央视导演的夸赞。
早些年,青蓝少儿京剧社聘请了七八位老师,年薪最高的12万元,最低的也有6万元,因此生存压力特别大。3年前,青蓝少儿京剧社与江西省京剧团合作,全部由省京剧团的老师、演员为孩子们授课,强强合作之下使得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京剧社已有20多位老师,其中包括省京剧团从北京“人才引进”的戏曲高才生。京剧社的日子“轻松”些了,朱荣岑就让利给学员,“比如这次戏曲进校园展演,所有买来的演出服装全部免费给学员穿”。
当下,朱荣岑仍不断尝试创新,10天前在京剧社开设了一个乐队班,教孩子们拉京胡,“我要让京剧社不光有唱还要有伴奏,我的目标是3年以后打造一支少儿京剧乐队,让孩子们学习京剧里的京胡、京二胡、月琴等各种乐器演奏”。
自教育部启动“京剧进校园”的10余年来,这项活动在全国的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京剧进校园也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学几句唱、演几出戏,更要用京剧的形式普及传统文化的美。青蓝少儿京剧社为南昌的少儿京剧普及与发展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所取得的成绩在全国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