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听见“山河大学”的呼声
7月6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关注到了“山河大学”,教育部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山河大学”在今年高考季走红,源于网友的一个玩笑——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343万名考生,每人出1000元,总共是三十多亿元,就可以打造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随后,“山河大学”的官网、校训、校徽、院系、招生简章,陆续被网友们接力设计出来。
可以看出,这是一场由民间到官方、从娱乐到严肃的互动过程。“山河大学”作为一所“概念大学”,虽然可操作性很低,却是对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现状的反映,是民间的一种具象化的呼声,是对未来更加均衡、公平的教育资源布局的想象和期盼。现在,这呼声有了回响。
之所以是“山河大学”,有着很现实的背景:总人口超过2亿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没有一所985大学;今年高考考生多达131万人的河南,仅有一所211大学;而河北省唯一的211大学却坐落在天津……在最简单的供需关系上,无疑形成了巨大落差,给人的直观冲击很强烈。
坦白讲,中西部的高校数量并不少。据统计,目前中西部有高等学校1465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量的53%;专任教师队伍71万人,占全国教师总人数的54%;在校生数量为1334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57%。只是在“质”上,成长空间依然很大。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双少敏列了一组数据:以2020年为例,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东部地区为2.3万元,中西部地区为1.6万元;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专任教师比重,东部地区为70%,中西部地区为61%;在校均专利出售金额方面,东部地区高校约是中西部地区的3倍……
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之际,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新问题,对以“山河四省”为代表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要有实实在在的补短板行动。
比如,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去年10月,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预算表显示,2022年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共313亿元,其中河南分配资金最多,为32.4亿元;四川次之,为22.3亿元;安徽排第三,为20亿元。这大体上体现了“补不足”的分配理念。
再比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据统计,中西部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已经从2012年的7000个增长到2022年的8100个;在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中西部地区共有48所建设高校、123个建设学科入选,虽然仍和东部地区存在差距,但“越来越多”正在成为趋势。
当然,调节区域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并不是一个短期工程。一个地方的高等教育水平,常常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二者又相互促进。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一,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一些前提条件。那么,如何丰富和提升那些较为落后地区的基础条件,是更为重大、复杂的课题,也不只是需要在教育领域发力。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