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隐姓埋名搞科研的邓稼先,人生有多传奇
进入冷战时代后,世界开始评判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实力国家实力的强弱取决于是否掌握核技术、是否拥有核武器标准。这使得我国开始加快核武器的研发进程。
(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我国自主研制并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事件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壮举。这一壮举的背后,是一代科学家数十年夜以继日的奉献。其中,被誉为“两弹之父”的邓稼先,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誉。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父亲的影响下,邓稼先从小就充满了求知欲。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后,邓稼先在数学和物理两科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然而,第二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入侵北平。邓稼先就读的崇德中学终于在1939年停办了。为了继续读书,以便将来拯救祖国。1940年,邓稼先游历多地,进入四川江津九中完成三年高中学业。
1941年,邓稼先凭借出色的理科天赋,进入了学习氛围浓厚的国立西南联大。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邓稼先也顺利取得了大学文凭。
抗战结束后,邓稼先深刻认识到中日之间的差距。为了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邓稼先决定去美国继续深造。
1948年,邓稼先顺利进入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不到一年的时间,26岁的邓稼先凭借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邓稼先肖像)
二战后,美国大力吸纳世界各地的人才。比如,对于战败国德国的科学家来说,美国通过“回形针计划”,给予这些科技人才巨额好处,据为己有。
像邓稼先这样的年轻天才,自然很快就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当时美国政府向邓稼先提供了优厚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被邓稼先婉言谢绝。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放弃。他们多次动员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留住邓稼先。
虽然美国人很努力,但邓稼先的想法和立场没有丝毫动摇。得知新中国成立后,邓稼先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并迅速投身于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十年,科研环境基本是沙漠。尤其是中苏反目,苏联撤回所有专家和图纸后,中国研制核武器变得更加困难。
1958年,中央决定不依靠外部力量的帮助,自主研制核武器。
当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问他是否愿意微服私访,参与这个伟大的工程,而且未来十年可能都回不了家时,邓稼先明毫不犹豫的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回家告诉妻子自己以后要长期“调岗”后,邓稼先消失了整整8年。
1964年,当邓稼先设计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他没有选择回家。
(邓稼先全家福)
原来美国和苏联当时都研制出了威力更大的氢弹。为了把国家的核技术提高到更高的水平,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带领团队留下来继续参与氢弹的研究。
1966年,中国成功引爆第一颗氢弹,成为世界上研制出原子弹与氢弹间隔时间最短的国家。直到这个时候,邓稼先才终于有时间休息。
说起来,邓稼先虽然常年外出科研,但教育孩子的时间却并不多。但他的两个儿女却继承了他刻苦钻研的精神。
邓稼先的女儿名叫邓志典。1978年考上大学后,邓志典为了获得更先进的知识,选择去美国留学。邓志典在美国期间隐居,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后终于回国。
邓稼先的儿子叫邓治平,也于1978年考入大学。但与姐姐不同的是,邓治平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国。后来,邓治平在机械制造业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出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及加工编程》等科研书籍。对国家学术理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孩子的成功应该是父母最欣慰的事情,但邓稼先却没能享受到几年的幸福。
1979年,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不幸受到辐射,很快就患上了癌症。
1986年,邓稼先因癌症末期失血去世。甚至在去世前,邓稼先也多次说过:“不要让别人离开我们太远。”
邓稼先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科学研究。人们记得。
(参考资料:《邓稼先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