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战频发,到底该怪“厌童症”还是“熊家长”?

  

  我们的“叔叔阿姨时代”,终于也不可避免的结束了

  有个话题,在星球上被读者点题很久了,那就是时下引发热议的“厌童症”问题。

  最先引发此轮舆论风潮的,可能是网名苏小懒的一位作家。她在微博上吐槽自己带着孩子坐火车旅行,一路上频繁被乘务员提醒不要因为孩子哭闹惊扰到他人,苏小懒站在母亲的角度讲述带娃的不易,并对当下一部分年轻人对孩子哭闹的“零容忍”表达了不解。

  

  然后这则微博,很快成为了家长们的诉苦大会,随之一个名词流行起来了——“厌童症”。

  厌童症,也就是讨厌孩子,仇恨孩子,对公共场所别人家孩子哭闹的行为没有半分体谅、容忍,动辄选择到网络上进行曝光。在被各大未婚未育的群体骂了这么久的“熊孩子”、“熊家长”之后,家有幼儿的家长们总算抓住了一个名词,可以进行还嘴和反击了。

  于是随之而起的一场骂战,迅速燎原全网。

  家长们说:“你们是厌童症!”“生个孩子是我的原罪么?”“你们以后的养老金还不全靠他了?”

  而被指责的青年们则反击说:“孩子熊你们还有理了是吧?”“我做个高铁(看个电影)凭什么忍受你家孩子的吵闹?”“你们就是熊家长。”

  甚至我前两天还看到这么一个双方现场开撕的视频:一辆高铁上有个小孩全程哭闹,还大力拍打座椅靠背,乘务员劝说未果,周围的旅客怨气满满。一个小伙子忍不住发声,希望家长管一下小孩。

  结果那个家长却没好气地说:“那你应该跟他讲啊。”

  小伙子气不打一处来:“你是他的监护人你有责任管孩子,他小孩子不懂事你还不懂事吗?!”

  结果那孩子的家长直接来了句:“那我把他弄死掉?我给他讲他能听得懂吗?!”

  

  更有趣的是这个视频下面,你能看到大量“熊家长”和“厌童症”在彼此扣帽子、捉对厮杀。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论点上出发,好像说的都挺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没留半点口德,力争把对方骂化了才痛快。

  老实说,我其实挺不喜欢参与这种问题的讨论的,因为在这类问题上,人们总难免屁股决定脑袋。甚至观点高度被生活场景所左右的。

  比如前两天我去看电影,《长安三万里》,那个电影我之前写文章讲过了,觉得拍的还不错,但当天的观影体验却并不美妙。原因就在于我后座就坐着一个三口之家,他家那儿子应该正在上小学的年纪,结果影片当中每当出现知名唐诗的时候,那孩子一定要大声的抢先把它背出来——你知到小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那种调调在成年人眼中有多尬,所以每当这片子要用唐诗烘托高潮的时候我都一定被强行出戏。观影体验真是一塌糊涂。

  但我全程一直忍着没有回头提醒家长让孩子收声,因为不回头我看也知道,家长多半是用一种鼓励、欣慰的眼神看着自家儿子小小年纪就能背下这么多古诗词的,更何况整个电影院里朗诵古诗词也并不止他一家,临到影片结尾处好多孩子都在嘈杂的背诗,整个电影院宛如一个嘈杂的小学课堂。而像我这样的观众则基本已经弃疗了,只是默默决定下次看电影一定要找没孩子的场。

  你看,这就是立场决定态度的问题,对像我这样的成年观影者来说,看电影当然希望环境安静,可是对很多家长而言,他们假日一家三口买这张电影票,就是希望让孩子对唐诗有个更直观的印象。这究竟谁对谁错呢?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孩子的成长的确是需要社会给与其更多的容忍的,这本身就是养育成本的一部分。但这个成本应该怎样分摊支付,这是一个千古难题。

  曾有人类学者考察过非洲的原始部落,结果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生育在原始部落中呈现非常鲜明的马太效应——族群越大、人口越多的部落,往往妇女的平均生育率也就越高。这跟现代社会人口密度越高的大城市生育率越低似乎是刚好相反的。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后来学者们在考察后发现,区别其实只在一件事上——集体抚养。

  原始部落的成年人们往往是依靠血缘连接的,一旦有一个女性生了孩子,这个部落当中的所有成年人,都默认对孩子负有抚养的义务。

  人类学者们甚至考证发现,很多部落中“妈妈”这个词并不是专指某个特定的女性的,孩子对部落中全体成年女性族员都称呼为“妈妈”,生母只是其“主要的妈妈”而已。

  是的,很多文明在远古时代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泛化父母”。这种文明史上的“趋同进化”是有好处的。那就是摊薄了人类原本过于高昂的生育成本。

  众所周知,养娃的成本是随着生孩子数量递减的,即便在生产力极度发达的现代,养两个孩子的成本要小于养一个孩子的两倍。

  那么,在远古时代,当一个部落的成员把她们生育的所有孩子都放在一个“大家庭”中抚养时,单个孩子的养育成本自然就被摊的低。这就是原始人部落人口越多、家族越大,反而越能生的秘诀。

  而这个远古秘诀,在古代中国也一直被使用,就是以《长安三万里》为例,片中的主角高适被好友李白称作“高三十五”。

  

  这个称呼来源就是唐代人是讲“大排行”的,一个家族只要没分家,所有兄弟、堂兄弟、远支堂兄弟之间都共享同一个排行。所以有了“高三十五”“颜十二郎”这样的称呼。

  而当一个非你本家的人,用这种排行称你的时候,其实有点“套近乎”的意思,类似你在家排行老三,你走到社会上别人依然称呼“三哥”。

  与非洲一些母系部落中所有女性都被孩子叫做“妈妈”一样。中国古代这种大家族中,所有同辈男性都被子辈认作是“爸爸”,于是就有了伯父、叔父、伯母、叔母这些称呼。一

  中国古代的大家族制,其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摊薄核心家庭的生育成本。

  这个体系,在近现代中国甚至一度曾被社会化、泛化。

  我不知你注意过没有——中国孩子与成人之间互相称呼的习惯,放在世界范围内看,其实也和“都是妈”的非洲部落一样特殊。

  孩子与成年人之间认识不认识,都会管对方叫“叔叔,阿姨”,而“叔叔,阿姨”们则称呼孩子为“小朋友”。

  你跟西方人说这个习惯,他们估计会像听天书——彼此没有血缘关系,你怎么能称对方为Uncle、Aunt呢?今天的西方人,甚至连自己的亲叔,亲姨都一般直呼其名。更别说陌生人了。

  你还记得小说《哈利·波特》,里面的小哈利等人刚一入学,就成了校长、老师们口中的“哈利·波特先生”“何敏·格兰杰小姐”,西方陌生人之间互相称呼时,总尽量避免这种拟血亲称呼。

  更有意思的,是像日本这种曾经受儒家文化影响,后来又逐渐脱亚入欧、高度现代化、城市化的国家。

  日本至少在昭和前期,社会上也和我们一样,曾普遍让孩子喊陌生长辈为“叔叔、阿姨”。

  但随着日本的现代化,这两个称呼的语义在日本出现了严重的异变。今天,你要是再用日语喊别人“叔叔,阿姨”已经几乎跟骂人差不多了——“奥巴桑(阿姨)”的潜台词是讽刺或自嘲女性年老色衰,而“奥吉桑(叔叔)”则有点中年油腻男的感觉、普遍应用于“援交”等不可描述的行业中。

  

  在日本“叔叔、阿姨”千万不能乱叫。

  总而言之,就是“拟血亲”称呼系统在日本解体了,而这个过程是与日本“核心家庭化”高度同步的。

  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让日本人难以再维持那个传统社会的默契——把别人的孩子一定程度上当做自己孩子来容忍。每个家庭各幼其幼,而与之相伴的,就是核心家庭抚养孩子的成本急剧升高,于是少子化问题随之而来。

  我觉得,当下这场“厌童症”与“熊家长”论战的实质,就是这个问题——我们的“叔叔、阿姨时代”也基本要过去了,现代的核心家庭代替了传统大家族成为养育孩子的主体。年轻的男女性们不再有当陌生孩子“叔叔、阿姨”的自觉,而与此同时,家长们骨子里其实也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陌生人的“小朋友”。双方都正在以纯陌生人的立场重新协调彼此关系,于是一些原本可以被容忍、视为寻常的事情就变得不可被容忍了——

  比如像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这件事,倒回二十年以前,这在中国可能根本不是一个问题。社会默认“叔叔阿姨们”要理所当然的忍耐孩子吵闹。

  但现在不行了,因为默认容忍这些行为、把陌生孩子视若己出的“叔叔、阿姨”们已经消失了。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说一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号召当代年轻人重新对孩子怀有“叔叔、阿姨”般的容忍。

  但这种呼吁是没有价值的,现代化是一种潮流,它要求卷入其中的每个人打破原先的家族、血亲身份,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去参与社会协作。

  这个时候,还要求年轻人以“叔叔、阿姨”的胸襟,忍让陌生孩子,是一种不现实的——你要求他们以“拟血亲”的身份去容忍孩子,那请问社会上的其他人是否也要按“拟血亲”来对待他们呢?

  当他们上班迟到了,部门领导能像大哥一样他们肩膀,不扣工资就算了么?

  当他们交不起房租时,房东能像自家大姐一样,笑笑就给他们抹了么?

  这种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剧情,如果在现实社会中已经那么稀少。那么凭什么要求年轻人一方面顶住社会的毒打,另一方面向陌生的孩子播撒宽厚和温情呢?

  这不现实。

  一说到厌童,很多人会提到韩国厌童问题的甚嚣尘上,甚至连“无儿童餐厅”“无儿童咖啡馆”都搞出来了,但韩国作为一个曾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国家,如今之所以这么厌童,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生存压力实在太大了。当社会以刻薄待年轻人,再多的教育也无法让年轻人对孩子报之以温厚。

  

  所以,我们在道德上提倡“尊老爱幼”的同时,必须在法制上同时尊重每个人都有维护其私人边界的权益。你乘坐公共交通时想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买张电影票想清清静静的把电影看完,约朋友吃个饭,不想在嘈杂喧哗中用餐。这些诉求都是正当的,需要被尊重,或者像韩国那样建立区分,让有此需求者花钱买也可以。

  而家长们与其指责他人“厌童”,不如将精力放在呼吁社会建立更多对儿童更友好的空间上去。当下中国的“厌童派”与“熊家长”之间矛盾这么尖锐,说到底是我们的社会给儿童营造专属空间的投入是十分不够,不得不让有两种需求的人混杂在一起,寄希望于“叔叔、阿姨”们容忍照顾孩子。而现在,既然要鼓励生育,解决少子化危机,那么社会就应该加大相应的投入,而不是放任双方进行戾气十足的底层互斗,这种争论,除了转移矛盾、进一步推高生育成本、让人更不敢生外,毫无价值。

  全文完

  本文4000字,感谢读完,长文不易,喜欢请三连加关注,多谢。

  举报/反馈大家都在搜讨厌熊孩子厌童症我家孩子老是喜欢骂人,怎么办厌儿症如何一针见血的击溃熊孩子和熊家长厌童症百度百科

  发表

  轩恒芳

  我我舅妈带她儿子,也就是我的小表弟,真的好小那个时候呢,应该是一岁不到吧。嗯,舅妈带小表弟和我睡一个房间,两个床铺,真的是吵啊,在我睡得最香的时候,半夜被他吵醒,真的是哭了好久。我那时候大概10多岁吧,但我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说小表弟吵,只是默默的把被子盖着头继续睡,睡是睡不着,但我那时候就知道小朋友那么小,没办法控制不住了,我觉得对待这么小的小朋友,多一点宽容吧

  07-21 12:52

  江西

  举报

  回复

  41

  轩恒芳

  你一说这个话这个想法,我就觉得你这个人比较偏执,不知道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但你的想法不够阳光哦

  2小时前

  江西

  举报

  回复

  赞

  数数MT

  如果你舅妈就只顾自己睡,任由孩子自己在哭你会怎么样?

  10小时前

  辽宁

  举报

  回复

  赞

  全部6条回复

  万奥维T9

  父母是法定监护人,也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父母亲都不管好孩子,那还能指望其他人?甚至是陌生人?只不过说成年人,不管再年轻,毕竟你也是成年人了,对孩子还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的,谁不是从孩子过来的?

  07-21 11:39

  福建

  举报

  回复

  140

  大菲蛇G

  我猜你做过孩子,但没做过父母

  07-21 20:50

  江西

  举报

  回复

  4

  四海八荒录

  事不关己的多了,孩子上窜下跳吱哇乱叫,家长就跟死了一样,我一年坐不了几趟都常见到

  07-21 19:14

  浙江

  举报

  回复

  15

  全部6条回复

  似是一念间

  不是立场问题。有教养的家长不会在公共场合炫耀自己小孩的那点可怜的才能。相反,公共场合需要的是安静,避免打扰别人。德育做的差才会不顾他人感受。

  07-21 12:24

  山西

  举报

  回复

  154

  数数MT

  这只能说明家长的教育有问题

  11小时前

  辽宁

  举报

  回复

  1

  合欢教主

  说句难听的,狗乱叫打几顿都能管好,小孩不可能管不好,难道人类幼崽的智力还不如狗?就是家长没教育好。

  07-22 11:27

  四川

  举报

  回复

  10

  全部3条回复

  包摸摸山龟

  管不住就别坐呗

  07-21 12:33

  广西

  举报

  回复

  69

  vefaqb

  你确定自己小时候没有打扰过别人吗?你父母管得住你吗

  07-22 08:20

  广东

  举报

  回复

  赞

  夏日傍晚

  我说的是打扰到别人还认为自己有理

  07-22 07:12

  辽宁

  举报

  回复

  赞

  全部8条回复

  英雄无为英雄

  我是厌童症的一员,非常讨厌,敬而远之。但我会容忍他们吵闹,对他们最大的善意是不伤害,仅此而已。

  07-21 12:02

  吉林

  举报

  回复

  105

  爱听小说66

  我也不喜欢孩子。可生了两个女儿,活受罪

  07-21 19:40

  北京

  举报

  回复

  1

  鹿筠民b

  你这不算厌童症,真正的厌童症比你更偏激

  07-21 13:20

  北京

  举报

  回复

  11

  全部3条回复

  户兴4x

  尽量容忍,孩子毕竟是孩子

  07-21 11:28

  浙江

  举报

  回复

  10

  卷苗苗

  6,你是会“总结”的

  3小时前

  宁夏

  举报

  回复

  赞

  ranranyanwu

  别小看孩子,天生坏种的不计其数,老人小孩儿这个群体,你还是别放松警惕了

  07-22 01:13

  内蒙古

  举报

  回复

  2

  全部4条回复

  读读肚肚独独

  小孩都是规规矩矩的没有活力那还是小孩子嘛

  07-21 12:00

  四川

  举报

  回复

  10

  宋你一只馒头

  真会主观臆想 小孩子从三岁就开始有环境意识了 我四岁时已经开始提醒我爸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了 我从小就不在公共场合闹 玩也是回家才放肆的玩 照样开心 自己教不好就别去定义孩子咯

  07-22 02:11

  内蒙古

  举报

  回复

  2

  格拉纳达在安达卢西亚

  这是大人的问题,家长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07-21 18:23

  北京

  举报

  回复

  2

  全部4条回复

  四季人生FKVe4

  昨天上高铁前给孩子说在车上千万别吵闹,结果在车上后还是和妹妹吵架,打扰到别人,怎么说都没用,孩子没有理智,只有情绪。无奈!

  07-21 13:56

  四川

  举报

  回复

  赞

  伍小七qwq

  家长出手制止了但是效果甚微,大多数也能理解家长的无奈,只是对不管不教还道德绑架的那群家长无语

  07-22 02:32

  湖南

  举报

  回复

  1

  无人区勇者

  我记得看过一个新闻就是一对年轻父母带着小孩一上飞机就给每个人发了纸条,耳塞和糖果,飞机飞的过程中妈妈也是一直在耐心哄孩子小声一点,相信没什么人会厌恶这样的儿童

  07-21 18:57

  山西

  举报

  回复

  6

  a1f2a

  有些素质低下的家长不会这么干,他们认为自己有孩子就高人一等。

  07-21 23:25

  日本

  举报

  回复

  2

  王木木要买房

  总结:厌童症和熊孩子是底层互啄,有钱人可以坐头等舱,有私家车,根本不用和别人共用空间

  07-21 14:06

  北京

  举报

  回复

  1

  伍小七qwq

  坐公共交通的全被打成底层人了?

  07-22 02:37

  湖南

  举报

  回复

  1

  真话犀利

  厌童症??什么时候出的新词?这是熊孩子和熊家长给自己找的借口么?

  07-21 12:16

  河北

  举报

  回复

  326

  蒹葭加

  婴儿我可以理解,但是真的有很多熊孩子,在车厢里又跑又跳,大喊大叫,家长也不管。

  07-22 10:51

  四川

  举报

  回复

  6

  gaogao大本营88

  全程吵闹捣乱的孩子,没人能忍受

  07-21 20:38

  山西

  举报

  回复

  3

  全部7条回复

  棒敲孙悟空

  “他还是个孩子,你还跟孩子计较?”“我不跟孩子计较,但我能和你这个大人计较,找你这个有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监护责任的家长计较!”

  07-21 12:53

  湖南

  举报

  回复

  52

  刑书意4O

  我小时候爸妈就教育我,我在公共场合哭闹我爸妈也会给我立规矩,所以我3岁记事起就没怎么在公共场合哭闹过。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有人不懂?孩子不懂事的时候非必要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懂事后立规矩。

  07-21 13:10

  北京

  举报

  回复

  41

  画眉鸟与蚕宝宝

  其实标题都已经说到,主要是熊家长的原因。

  我小时候去公共浴室洗澡,经常有小婴儿洗个澡哇哇大哭,洗的浑身通红(现在知道是被烫的),然后一直哭到洗完。那哭声在浴室里还带回声的音响效果,真就觉得小孩子真讨厌。等我自己有了孩子,发现只要水温合适,动作温柔一点,孩子从来不哭。

  所以很多事情从来就是家长的问题。

  07-21 18:02

  安徽

  举报

  回复

  9

  陌上芊鸿

  高铁设亲子车厢,电影院设亲子影视厅,要吵的就聚在一起吵,谁也不嫌谁

  07-21 13:12

  上海

  举报

  回复

  71

  hiwswyl

  管不住呀,孩子能听懂你的话吗,打一顿无非就是哭的更厉害了

  07-21 11:41

  山西

  举报

  回复

  39

  数数MT

  哄孩子不一定都是靠打,要引导,三岁孩子一样,孩子可以闹,但家长不能任由孩子随便吵闹,家长如果是积极的在阻止孩子吵闹,即使管不住也不会有人讨厌的。

  10小时前

  辽宁

  举报

  回复

  赞

  darwin814

  污染源才应该离开吧?

  07-22 16:38

  北京

  举报

  回复

  赞

  全部16条回复

  百度网友cbfb718

  规矩就是规矩,在自己家你可以随意,在外公共场所必须考虑他人感受,道德和素质的体现

  07-21 12:45

  黑龙江

  举报

  回复

  43

  来自紫金山果断的五针松

  有熊孩子当然是因为有熊家长了,之前在电影院观看“长安三万里”,孩子吵闹也就算了,家长自己不看电影,拿个手机不停玩,我坐在斜后座,在电影院这个黑暗的环境里晃的我眼睛都没法看清前面的电影!真是服了!

  07-21 13:02

  浙江

  举报

  回复

  8

  户抒2B

  孩子闹孩子吵孩子犯错。老是说孩子小。孩子小关我什么事又不是我的。你孩子的问题为什么要我承担?

  07-21 12:45

  江西

  举报

  回复

  32

  sj香浓

  如今:多了自私、冷漠;少了共情、包容。一个自驾 说的轻松,所有人都有私家车?所有旅途都适合自驾?反之,你需要绝对的安静,为什么不自驾?孩子?为什么称之为孩子?因为他活泼好动无法自控。难道年青人没有经历过孩子时代?再说吧,不要用个别家长的不教育,打击所以家长。

  07-21 16:05

  江苏

  举报

  回复

  4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