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风华学校开发与实施《风华“印·画”》美育课程

  潮新闻客户端 王平平 陈楚桥

  

  衢州风华学校小组作品《教学楼春景》

  中国版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其在技术上的发明与发展是与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历程保持一致的。中国版画具体起源年代暂无定论,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传统版画阶段和现代版画阶段。中国现存最早有具体日期标注的传统版画是唐代《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咸通”本卷首图。宋元时期的版画在题材、色彩和用材方面又有所发展。明清两朝时,中国传统版画发展到了顶峰。现代版画则是在鲁迅先生亲自倡导和扶植下发展起来的,既是对中国传统的汉画拓印的传承创新也是对西方木刻创作方法的学习。版画的内容多样、题材广泛,具体构图内容可以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发挥。

  

  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先生题字“风华正茂”文化石

  衢州市作为东南阙里,丰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在历史上充分地浸润进了城市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角落。衢州风华学校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坚持文化建校、文化育人,在南孔文化的滋养下,以儒家文化为源头,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德育项目。如风华拜师礼等。以版画为载体开展美育,既能够培养学生对具象美的欣赏,又能够以版画的形式承载衢州地方和学校的人文故事,展现地方特色的文化韵味,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4年以来,衢州风华学校(原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就率先试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推动校本化的基础型课程、适切化的拓展型课程、项目化的STEM课程、特色化的学生社团课程、项目化的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非常完备的学校课程体系及课程实践经验,礼仪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分别入选浙江省第七、第八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在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由王平平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指向核心素养开展“中学美术+STEAM”课程群构建的实践研究》于2021年结题。在该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期间开设的《家乡文创》《动漫表演》《建筑模型制作》《纸板设计艺术》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项目化学习实践方面,学校每年寒暑假均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劳动、礼仪、理想等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其中,2021年寒假组织开展的校友寻访社会实践活动入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21年中小学生项目化学习案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化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支拥有相当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八年级符丽莎作品

  课程性质: 跨学科 项目化

  《风华“印·画”》美育课程是由衢州风华学校开发的一门校本美育课程,目的是通过跨学科的内容整合,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项目化学习、沉浸式体验、创意型设计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依据美的规范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一名“崇德尚学的风华人”。

  《风华“印·画”》美育课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立足特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风华“印·画”》美育课程根植于衢州风华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课程实施依托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展开,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描绘校园、创作校园文化产品。具体教学内容充分汲取衢州市南孔圣地、东南阙里的丰厚文化养分,以儒家文化浸润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以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版画为形式载体展现学生的审美意识生成状况和创造美的能力水平。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用民族的、家乡的、学校的文化滋养学生,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爱校之情,培育家国情怀。

  

  八年级周栩伊《风华正茂》

  (二)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风华“印·画”》美育课程的开发突破了旧有的将美育课程简单等同于美术或音乐课程的狭隘观念,将美术、语文、数学、历史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次整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的集合和拼凑,而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驱动问题,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学生在这种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是综合素养。

  从美术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生成的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从其他学科角度看,学生生成的是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来看,学生生成的是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可见,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素养是综合性的。

  (三)围绕核心驱动问题,学生做中学

  《风华“印·画”》美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涉及多个学科内容,但是本课程绝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拼盘。是围绕着“如何运用版画呈现印象中的校园美景?”“如何运用版画再现校园重大时刻?”和“如何运用版画为自己的师长、同学或外宾制作一份带有学校印记的礼物?”三个核心驱动问题,综合运用美术、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与能力,以版画为载体,生成项目成果。教师带领学生在刻印版画的过程中感受版画的线条美、结构美、内涵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习得和训练版画的制作技能,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提升对构图的整体把握与创新设计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四)关注过程评价,鼓励个性发展

  课程的课堂实施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通过《风华印象》《风华时刻》《风华有礼》内容的递次展开,不同阶段下的学习均会生成体现不同习得水平、由学生自主完成或合作创作的版画作品,展现学生对美独特的理解。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体系是充分关注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具体表现的,如课堂的参与程度、小组合作的参与程度、对美的理解程度、制作版画的技能习得程度、设计和创造美的能力水平等。这些内容不仅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会有评价结果呈现,在项目学习结束后也会有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通过项目化学习生成的成果,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而是一个充分展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差异的作品。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个人生活阅历和知识掌握水平上的差异,对美的理解也必然是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的,学生作品展现的也会是每一个个体对美的独特理解。因此,本课程在过程性评价的同时,更关注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展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完成自己对美的创造。

  

  七年级陈恩婷《迎亚运》

  课程的实施理念

  (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项目化学习强调做中学,主张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去学习,并认为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获得。《风华“印·画”》美育课程正是基于项目化学习理论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活动,因此它强调学习的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等。课程的全部学习活动往往围绕着一个核心驱动问题,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参与并解决问题,提倡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做中学,实现深度学习。《风华“印·画”》美育课程主张让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来完成学业并获取新知,培养目标包含了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强化体验,尊重差异

  《风华“印·画”》美育课程关注学生在发现、感受、创作过程中的真实的美的体验与生成。从成果属性上看,版画的最终成型,涉及到对美的理解和对美的创造,思维意识属性较强,必然会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从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载体来看,《风华“印·画”》美育课程活动往往从学生校园生活中展开。从鲜活的学习情境出发,注重学生自身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实现学生的价值。《风华“印·画”》美育课程颠覆了以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更强调学科融合教学和知识的多维性和学生体验的真实性,尊重个体体验的差异性,鼓励项目成果设计的冯兴华的创新性。

  (三)整体学习,终身成长

  《风华“印·画”》美育课程基于知识并超越于普通的知识教育,着眼于知识深化与创作。《风华“印·画”》美育课程注重知识教育目的、知识内容结构乃至教师角色等方面的调整,不只是技术性问题,更是教育思想的变革。以版画为载体,以美术课程为基干,汲取地方特色文化和基础教育学科的养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融合,通过项目化实施将学习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创造能力,在过程中实现协作学习,培养一种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培养每个学生成为拥有跨学科学习意识的学习者。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审美、按照美的标准塑造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按照自己对美的理解创造美,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鉴赏者和创造者,帮助学生成为一名明确成长的标准与方向、拥有成长的内驱力、原动力,有终身发展潜力的人。本课程的终极培养目标是:跨学科学习和终身成长。

  

  七年级徐慈璟《户外研学》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风华印象》、《风华时刻》和《风华有礼》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风华印象》侧重于从汉画像的历史引出版画知识的学习,教会学生掌握版画的刻画技法,学习表用版画现校园里熟悉的景物;第二单元《风华时刻》承接上个单元,在初步掌握版画的技法的基础上学习人物刻印,并尝试表现校园生活中的某个复杂场景,如:教学活动、体育运动、课外活动等,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做好了思维和与技能方面的铺垫;第三单元《风华有礼》则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的积累下进行主题创作活动,结合我们的校园礼仪文化以及南孔儒家文化学会项目化的手段去开展美术探究活动,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表现一些特定的主题,如:拜师礼、接待外宾等,最终由学生根据主题需要设计创作出一系列的校园特色文创作品。

  第一单元:《风华印象》

  使学生了解传统石刻、木刻版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教会学生掌握版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运用阴刻、阳刻等技法进行刻印练习。并用版刻艺术作品展现校园里的一景一物。

  (一)核心驱动问题:如何运用版画呈现印象中的校园美景?

  (二)题材内容:

  1.基础练习:主要以版画的技法,技巧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版画的基本技法。并能刻印出一些简单图形的艺术作品。

  2.校园景物:表现美丽的校园风景事物,以单个小元素为主,从校园的小景小物进行设计刻印。

  (三)组织形式:

  1.线条表现:基础的点、线、面练习,掌握版画技法。

  2.元素表现:简单的小图案进行梯度练习。

  3.景物表现:完整的单幅为主。

  (四)材料与技法:

  1.运用多种材料(如木板、胶板、纸板等)综合制作。

  2.运用点线面、写实与抽象、平面与立体等多种手法综合完成。

  (五)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版画的起源、用途,版画中蕴含的丰富历史知识和人文典故以及记录表现的功能。

  (2)通过图片欣赏与对比,观察版画中雕刻特有的造型特点、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实践能力。

  (3)感受中国古代的璀璨文化,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4)通过实践,学生掌握版画刻的基本技法,并运用版画技法刻印熟悉的校园景物,如植物、建筑、景观等,延伸对校园的热爱。

  2.教学重点:学会基础版刻技巧刻画景物

  3.教学难点:版刻技法的运用和静物的设计

  4.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通过版画作品的欣赏,全面了解版画的制作工具,刻印技法及制作方法与过程。

  (2)第二、三、四课时:熟悉使用不同的刀具,刻印不同的刀痕点,线面。并尝试刻印简单的几何图形。

  (3)第五、六、七课时:发现校园中的美丽景物,绘制设计并用所学版画完成版画的刻印。

  

  七年级慎铧熠《博学楼》

  第二单元:《风华时刻》

  用艺术作品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场景与生活,留下努力学习、师生互动等温馨动人等画面,可用以下三大块内容组织实施完成。

  (一)核心驱动问题:如何运用版画展现校园重大时刻?

  (二)题材内容:

  1.教学故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场景进行设计,侧重师生互动,从常规课堂教学、艺术交流、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场景再现。

  2.课外生活:表现师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各类文体活动为主,从吃、住、玩等场景进行写生记录。

  3.校园大型活动:以体育运动会、文艺晚会、升旗仪式等为主,表现气势恢宏的校园大场景。

  (三)组织形式:

  1.小场景表现:尺幅较小,用于表现生活点滴,适合单人完成。

  2.大场景表现:尺幅较大,以大型活动为主,适合多人合作完成。

  3.分场景表现:多画面组合,以故事线索为主,表现场景故事,小组合作完成。

  (四)材料与技法:

  1.运用多种材料(如木板、胶板、纸板等)综合制作。

  2.运用点线面、写实与抽象、平面与立体等多种手法综合完成。

  (五)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场景版画制作的过程与能力,学会运用版画语言记录生活点滴。

  (2)培养学生对场景写生的控制能力,提高预见性与计划性。

  (3)培养学生对版画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单纯质朴的艺术气质。

  2.教学重点:

  场景版画的制作与欣赏。

  3.教学难点:

  运用构图知识,组织复杂的场景画面。

  4.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通过典型场景版画的作品欣赏,全面了解场景版画的制作方法与过程。

  (2)第二、三、四课时:运用构图基本法则确立构图概念,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构成一张完整画面。

  (3)第五至七课时:把组织好的画稿转印到底版上,运用多种材料、多种刀法、多种工具的综合使用完成底版的制作。

  (4)第八课时:介绍多种拓印方法,并用相应方法完成作品印制以及装裱、题签、印数等。

  

  七年级姜宇启作品《孔子像》

  第三单元:《风华有礼》

  融合各种艺术手段,用版画形式表现人文历史时刻,并且制作成为明信片、手提袋、书签等文创产品。可用以下几块内容组织实施完成。

  (一)核心驱动问题:如何运用版画为自己的师长、同学或客人制作一份带有学校印记的礼物?

  (二)题材内容:

  1.衢州南孔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了解南孔文化的起源,拜师礼的由来。风华学生尊师重师敬师的美好时刻。

  2.衢州先贤先烈事迹:让学生忆苦思甜,感恩先烈为我们现在人们的幸福生活做出的贡献。

  3.衢州传说故事:例如衢州三怪、烂柯山传说等。

  (三)组织形式:

  1.大场景表现:尺幅较大,以大型活动为主,适合多人合作完成。

  2.分场景表现:多画面组合,以故事线索为主,表现场景故事,小组合作完成。

  3.综合表现:小组合作,采用多种材料设计制作文创作品。

  (四)材料与技法:

  1.运用多种材料(如木板、胶板、纸板、卡纸、布料等)综合制作。

  2.熟练运用印画技法,不局限于木刻一种形式,综合运用技法和材料。

  3.结合明信片、书签、手提袋等进行图案设计与制作。

  (五)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目标:

  (1)了解南孔文化起源、拜师礼的由来,衢州本地历史先贤先烈事迹、本地传说故事,培养民族自信心,爱国情操、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

  (2)综合使用各种材料,如木板、胶板、油泥等材料进行底版制作,熟练运用版画刻印技法进行创作,最终培养学生的版画制作技能和成果呈现形式的创新能力。

  (3)以项目化学习为驱动,综合美术、历史、语文学科的知识表现一些特定的主题,如:学校拜师礼、感恩母校、外事接待等。

  (4)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5)设计制作出一系列具有风华学校特色的文创作品,如书签、明信片、手提袋等,让课程的成果得以转化,成为学校的特色名片。

  2.教学重点:运用版画技法,不局限于木刻一种形式,综合运用技法和材料。设计制作具有风华特色的文创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3.教学难点:如何综合运用技法和材料,设计出具有风华特色的文创作品。

  4.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讨论与思维碰撞,经历了2轮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版画制作能力。第一课时先让学生们挑选几幅满意的作品铺在课桌上,师生欣赏点评,学生互评,提出改进的建议。

  (2)第二、三课时:按任务小组明确创作方向、构图设计、绘制草图。

  (3)第四至八课时:把组织好的画稿转印到底版上,运用多种材料、多种刀法、多种工具的综合使用完成底版的制作。

  (4)第九课时:介绍多种印制方法,并用相应方法完成作品印制以及装裱、题签、印数等。

  (5)第十课时:将印画与文创产品如明信片、书签等相结合设计绘制草图。

  (6) 第十一至十三课时:把组织好的画稿转印到底版上,运用多种材料、多种刀法、多种工具的综合使用完成底版的制作。

  (7) 第十四、十五课时:将制作号的底版印到明信片或者书签上,完成文创作品。综合运用装饰、拓印、剪贴、绘制等手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