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分布地图”公布,多数集中在省会城市,背后原因值得反思
原标题:博士生“分布地图”公布,多数集中在省会城市,背后原因值得反思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学生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到更高层次的平台上去发展,而提升学历就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再加上现在学历内卷严重,含金量不断被稀释,学生也不再满足于本科学历,考研读博成为常态。
但是作为最高学历的博士,还是有些难度的,所以有不少学生就止步于硕士文凭,真正能够拿到博士文凭的都是有些实力,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
而且也并非所有学校都有招收博士的资格,那么我们印象里的那些博士都在哪些地区呢?想必还是集中在我们认为的一线大城市,但是一份博士生“分布地图”的公布,却打破了人们的认知。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自从学历贬值之后,硕士生的道路也不好走了,博士生也不再是稀罕物,更有人说今年北京高校的硕博毕业生人数都超过了本科生,一下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博士生群体已经非常庞大,去年在校博士生人数已经达到55万人以上,如此庞大的数量确实让人没想到,那么这些博士都集中在哪些地区呢?
不少人会觉得肯定是在一些教育资源丰厚的地区,或者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比如北上广这种一线大城市,但是根据博士生分布地图的显示,好像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
几乎有超过一半的博士生分布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在这些省会城市中,南京、西安、武汉、广州和哈尔滨拥有的博士站点数量位居前五,相对而言这些地区的博士人数也会非常多,紧随其后的是沈阳、杭州和成都。
这些城市都不是印象里的超一线大城市,人们认知里教育资源一般的东北地区占比让人意外,而像佛山、东莞这两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居然“挂零”,连博士站点都没有,更不用说博士生人数占比了。
博士生“分布地图”的公布打破了人们的认知,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不理解,经济发达吸引人才是对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背后也有很多现实原因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多数的学校都在招收研究生,但是为何博士站点却不是都有呢?而且大多是集中在了省会城市,印象里一些经济发展迅猛的城市还没有,这背后有何原因呢?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在博士分布地图中所占比重比较大,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人们总说东北地区教育资源落后,但是却能够拥有这么多博士站点,也是有其现实原因的。
拥有博士站点的都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老牌名校比较多,而这些学校一开始建校的时候就多数选择在了省会城市,毕竟那时候省会的经济水平是比较好的,所以这也是不难理解的。
那么近些年来借着时代的东风发展起来的城市,起步慢了一些,虽然发展得不错,但是教育资源悠久性没有省会城市更高,所以纵然经济状况不错,但博士站点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这也应该引起一定的反思,随着学历贬值现象越发严重,博士生的数量也在增加,教育资源分配也应该更加均衡一些,根据学校实力多开放一些博士站点也是有好处的。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学生一心想要往大城市钻,结果给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到头来还不是回到小地方发展,就十分不理解他们的这种执着。
其实从博士站点的分布就能够看出来,不管是省会城市还是一线大城市,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机会和选择比小地方多了太多,就拿教育资源来说,大城市享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就连发展的平台都是最好的,很多名企也坐落在大城市,学生能不向往吗?
就算退一万步来说,最终回归到小城市落地生根,但是去过大城市的学生,眼界和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就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镀金”,去外面走一遭也能看清自己的实力,也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所以在笔者看来,去大城市闯荡一番是很有必要的,求学也好、求职也罢,感受过大城市的繁华与好资源之后,学生的提升也是很可观的,家长也应该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走得更好更长远。
【笔者寄语】博士是学历的顶峰,能够顺利完成读博生涯的学生都不容易,不能说他们都会成功,但是起码起点和层次就比普通学生要高,成功的概率也会更大一些,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家境、个人能力都是考量的标准,学生还是要现实一些比较好,切莫走错了路。
话题:你觉得读博士有多难?欢迎留言分享与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