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不兴旺的三个原因,有一个都要反思

  每一个平平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宝藏,只要肯发掘,按着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一丝优点的暗示,也会挖出让自己惊讶不已的宝物。——莫言"

  我们都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莫言和杨振宁一样。同样荣获诺贝尔奖,他们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职业,一个是作家,另一个是科学家,他们也必然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

  那么,当两个人相遇时,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有趣的思想碰撞呢?

  诺奖得主同台,展现不一样姿态

  莫言对于自身价值的态度使人不由想起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朗朗宣言。自从莫言一举获得诺贝尔奖并成名后,他成为中国头一个得到诺奖的作家,一时名声鹊起,知名度极高。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获诺奖的作家,弥补了多年来国内文坛的遗憾,也让全世界的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他说:为了写这部书,他弃电脑而回归到稿纸写作,使用一次性的软笔,一鼓作气,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连续拼了一个半月便宣告完工,并自诩其从手写的动作中,到很大的乐趣和成就感。

  他强调,这个故事在他心里已经琢磨了几十年,这次只是时机成熟,终于决定一股脑把它写下来,他用43天时间一气呵成写完了这部书。

  而我用4-5天时间,见缝插针不间断地阅读完了这本书,酣畅淋漓,感觉非常过瘾。

  在这本书中,莫言以动物的视角,俏皮的语言和鬼才般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名叫西门闹的地主,如何从一个地主变成了一个死鬼,历经六道轮回,投胎转世,当了驴、牛、猪、狗、猴的沉重故事。

  莫言曾言:“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项授给了我。”

  佛眼低垂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死皆疲劳。

  不管生活多苦闷,翻开这本书都会笑出声来。

  余华曾说:“《生死疲劳》读起来没有疲惫感,看得让人如痴如醉,这是一本伟大的小说。”

  在《生死疲劳》这本书里,莫言提到了一个家庭不兴旺的三个原因,有一个都要反思

  一人旺,不算旺;一家旺,才算旺。

  不管你多厉害,如果家庭不好,或者夫妻关系很乱,拿着钱、住着豪宅,也不是好日子。

  家庭兴旺,从纵向来说,是几代人一起努力的结果;从横向来说,是兄弟姐妹齐心协力的结果。并且,把好的家风,推陈出新,传递下去。

  要明白,家庭不兴旺,不仅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更要联合家人一起反思和改变。以下几个原因,有一个都要反思。

  

  01

  父母的责任不到位,示范不够。

  《颜氏家训》有言:“父母威严而有慧,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父母的形象,在儿女心中是非常高大的,是值得学习的,那就会形成两代人之间的互动,父母的话,也更能深入到儿女的心灵深处。

  儿女在童年的时候,很天真,父母的话,会愿意听。但是儿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自己的认知,父母说的、做的,不符合社会道义,不能促进家庭发展,就会变成“厌恶的唠叨”,反而把儿女赶到家外去了。

  一个家庭的兴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不是,就是败落的征兆。父母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言语的教诲,不如积极的行动。夫妻恩爱、夫唱妇随、父亲如山、母亲如水、教诲如海,这样的家庭经营模式就对了。

  北宋时的苏洵,年少时有些吊儿郎当,希望一辈子做一个“游侠”。

  他结婚之后,妻子程氏常常叹息,让苏洵很难受。接下来,苏洵发现,妻子的本意,是要他发奋图强。

  程氏是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她知书达理,也懂得“富贵”的好处。

  史书上说:“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苏洵能学有所成,有一半的功劳,是妻子的。

  更难得是,苏洵拿起书本之后,不管有没有考取功名,都没有停下来。

  有一天,书桌上摆着粽子、糖、笔墨等。苏洵一边读书,一边吃粽子。吃完粽子才发现,糖没有动,墨汁少了很多。沾着墨汁的粽子,味道如何,他想了想,笑了。

  因为苏洵爱读书,因此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感受到了“书香世家”的味道。父亲的影响力有多大,可见一斑。

  有句话说得好:“你以为责任是什么?你以为责任就是终身相守,扔几个钱在家里。真正的责任是要在乎你所爱的人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感受。”

  只要你真的爱家庭,就要承担起赚钱、教育、建立格局等责任。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

  

  02

  手足关系闹得很僵,合力不够。

  看看北宋文豪苏轼和苏辙的感情,我们就会明白,兄弟姐妹如何相处,如何一起促进大家庭的发展。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进了牢笼。苏辙想办法搭救,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困顿之下,苏轼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皇帝看到苏轼的诗句,非常感动,也进一步有了释放苏轼的想法。

  平时,苏轼苏辙也会写信互动,互相鼓励。苏辙说:“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前路漫漫,我为你分担,你也为我分担,再大的苦难,也会迅速降低难度50%。

  俗话说:“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当我们看过俗语之后,要这样想——兄弟姐妹牢牢抱成团,麻绳就粗了,厄运就被赶跑了。

  坏的运气,就像弹簧一样,你的家庭弱了,弹簧就抵制了一切;你的家庭有力量了,弹簧就退缩了。

  反过来看,当下很多的兄弟姐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是日子很难,而是看到家人就像遇到仇人一样。

  一旦家庭有了困难,谁都袖手旁观,甚至做出落井下石的蠢事,家庭自然就崩溃了。

  关键是,遇到了不团结的兄弟姐妹,愿意善待家庭的人,慢慢心寒了,从而家庭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人心齐,泰山移。这样的道理,我们要牢记,千万不能逆着来。

  

  03

  生活方式没有形成规矩,节省不够。

  苏洵和妻子程氏,为了过好日子,一起想办法。毕竟,在当年,要送两个儿子去科考,费用是巨大的。

  程氏租了一间大房子,用来做布帛生意。为了赚钱,手上长了老茧——补完儿装扎女鞋,不眠夜,日晓冈。

  到了儿女这一代,从苏轼的生活中,展示了母亲程氏的很多做法。比方说,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不仅开荒种地,还形成了一个节省开销的规则——从积蓄里拿出钱,分成三十个小串,挂在房梁上,每天早晨取钱,还做好记录。没有花完的钱,用一个大竹筒存起来。

  连续几代人,都有存钱的习惯,何愁家庭不富有?可惜的是,总有一些家庭,培养了败家子。

  败家的人是自然出现的吗?不是的,是父母溺爱的结果,或许是父母本身也很奢靡,形成了陋习。

  最可悲的是,一个家庭的收入不高,但是开销巨大,总是有花钱的窟窿。甚至有攀比的习惯,花一些冤枉钱。

  没有经济支撑、经济管理混乱的家庭,自然就不会兴旺。

  

  04

  看过这样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

  积德积福,是一个家庭兴旺的根本。但是我们不要搞错了,不要以为,对外人客气,帮助全世界的人,就是大恩大德。

  必须明白,德福首先要从自己人开始。自家都搞不好,还把外人当成“宝”,这是本末倒置的。

  家庭不兴旺,不要着急,不要愤怒,对照家庭实际情况,做好“团结、示范、节俭”三篇文章,就能逆袭。

  希望我们,有一个像样的家,有一颗阳光的心。

  

  这部花了43年构思,仅用43天写就的传世名著,是莫言的代表作。

  这本《生死疲劳》也是莫言送给普通人自我救赎的一剂“良药”。

  

  《生死疲劳》里,西门闹历经五世轮回,品过当驴的滋味,尝过为牛的艰辛,知道了猪的安逸与无奈,明白了狗的感受,最后又经历了猴子的生涯。当他心中的仇怨终于消散干净,才得到了重新做人的机会。

  遗忘,就是新生。放下过去,才能拥抱崭新的未来。

  莫言在书里写道:“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

  重复品尝痛苦只会加深痛苦的感受,回味仇恨只能加重仇恨。

  人生路上,一步有一步的风景,一寸光阴有一寸光阴的意义。每重复一次过去,你就会错过一点现在和将来。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一味地纠缠,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

  想不通时,干脆别想,把一切交给时间,自会有答案,路不通时,人就变通,东边不亮西边亮,总会找到一缕光。

  《生死疲劳》:诺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蕴含着能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秘密的小说,这是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

  

  他用各种幽默风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通过转世轮回的方式,用动物的视角去写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跟社会风貌。

  莫言:大家都很辛苦都很疲劳,当然疲劳也不是说那种体力劳动的疲劳。也包括存在本身所包含的疲劳。

  回到生活自身,回归我们生活的本来,很多所谓的痛苦和欢乐实际上都是不纯粹的。人世间很多痛苦的另一面是欢乐。我想一个人如果站得高一点,就会理解到这种绝对的欢乐和绝对的痛苦都不存在。

  

  更广大的意义上来讲,人生就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地球也不过是宇宙当中的一粒微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说我们这又是何等的幸运。

  我们被这么偶然性地组合成了一个生命,以情感人,我觉得能写作,而且能够用语言交流,甚至最终可能会产生一种大爱,一种深切的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和一种真正的的终极的关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我们活着的意义真是了不起,太伟大了。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商品链接即可购买↓↓↓

  道EE 晚熟的人+生死疲劳 莫言作品诺贝尔获奖者小店¥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