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梦想窒息——小米集团:一笔失败的投资案例回顾

  两年前,怀揣着满腔热血和老婆说,等小米汽车上市,老公给你赚辆车出来,汽车应该是快出来了,可惜变成赔进去半辆。

  

  文章原载于雪球,是卷爸投资后写的第一篇、也是公众号开通前的唯一一篇文章,当时的时间节点上,还没有通读唐书房文集,还没有彻底理解投资的底层逻辑,还在人群的喧嚣中寻找慰藉,甚至还没有用过小米手机。

  

  本人持有10%左右的小米集团,目标持有期较长。由于不确定性很多,但是对于管理层、行业想象空间又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提出用一级市场的眼光和策略投资二级市场的小米集团。中间会根据定期评估情况,进行调整。文章为大线条上的定性分析,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对于投资的理解。

  复盘

  1. 认知缺失

  所谓的想象力巨大,不过是认知缺失的产物。

  在通读唐书房和经济学前,对企业、投资的理解,停留在较低的一个水平上,对于企业为什么会赚钱,怎么赚钱,竞争是什么的认知较低,以至于在被投企业的评估中,把想象当成了事实。

  后期跟踪,也由于认知不到位,不过是刻舟求剑而已。

  2. 投入比例和确定性不匹配

  一级市场是百死一生,既然已经用一级市场的办法投资了,怎么可以投入10%这么大的比例呢?1-2%才合适,最多不能超过5%吧。

  问题一: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我的理解,小米是一家用互联网思维和成本领先型战略做硬件的产品公司。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家硬件公司,为什么?看看他提供的服务就知道了,小米卖给我们的是切切实实的产品,看得到,摸得着,即使小米最终的大部分盈利通过互联网实现,也不能否认这是一家产品公司。就好像再怎么提COSTCO通过极低毛利,然后会员卡赚钱,也改变不了这是一家超市的事实。

  既然这么简单的逻辑,为什么网络上还经常有人探讨,小米到底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公司?个人认为大家是要给企业进行锚定估值,但这种锚定是不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估值锚定的应该是具体企业的增长率而不是行业的平均水平,这样讨论的误差点在于,机械的为硬件公司的增长水平设定了天花板,是需求决定供给的单方面思考。

  确实,我认为小米是一家硬件公司,但不妨碍我提高对于同业的估值锚定。原因在于他的互联网思维和成本领先战略,这提供了供给侧快速增长的可能。

  问题一复盘

  商业模式判断错误

  小米靠手机+ALOT引流,靠互联网变现,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小米手机+ALOT的营业额占比90%,毛利占比60%。互联网营业额占比10%,毛利占比40%。

  公司基本上是靠硬件赚取的毛利,支付公司所有的运营成本,互联网赚取的毛利,即为公司的净利。在2021年前,硬件还达不到平衡点,互联网毛利还要少量补贴运营费用。而2021年,公司第一次硬件利润支付所有运营费用后,还有剩余11亿,原因就是销量足够高,达到了运营平衡点。

  基于此,我认为,在流量即利润的互联网行业里,可以通过零成本甚至负成本的手机引流,这是互联网求之不得事情,小米比单纯的传统硬件公司具备更高的价值,比互联网公司引流更容易。

  可这里弯弯绕,忽略了几个事实。

  1.忽略了这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问题,脑子转的不够快的我被套住了,传统手机或者ALOT的硬件公司是有利润的,而小米的硬件是0利润的,此为其一。

  2. 忽略了不同流量的价值不一,有些互联网公司变现手段更多,而小米的互联网仅是特定场景,在预装,手机广告,手机游戏分成。

  3. 忽略了小米的手机绝大多数为中低端,客户属性导致用户价值较低,单客户的可变现金额较低,变现的速度增长缓慢。

  4. 忽略了国外特殊情况,手机变现手段更加受限。

  总体来讲,小米模式肯定好于传统硬件模式在于,任何硬件都有保有量的天花板,产品的持续性增长极为困难。而硬件免费,互联网变现的模式,即使在硬件达到保有量的天花板后,依然可以挖掘客户的消费增量,这是一个TO B+TO C的结合体。

  模式确实好,可是看用在谁身上,由于2-3-4的原因(其中原因4即使在现在,我也没有足够深度的研究,是否能获取信息判断是为什么),小米互联网服务的利润并没有奔跑起来,也就是我最开始的逻辑中,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产品力以及消费力。

  只有好的产品力,才能拿到头部人群的青睐,才会拿走头部人群消费的巨大利润,正所谓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或永远欺骗一小部分人,但无法永远欺骗所有人。产品好不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苹果之所以拿走手机行业80%利润,靠的是产品,而不是营销,这个价格带收割了大部分中产以上的富人,而恰恰是这些富裕人群,才会溢价购买,也正是这群人,有能力产生更多的二次消费。

  现在回顾,国产手机为什么都要冲击高端,因为低端在那个年代能存活,而现在实在是太难了。

  

  问题二:如何理解小米的商业模式?

  小米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现在靠什么赚钱?未来靠什么赚钱?

  

  上图解释小米从创业开始到目前的商业架构,再加上目前的造车,会发现小米在5年维度的时间,就经历了巨大的调整和变动。这取决不断的市场竞争和小米管理层的进取心和不断的优化。所以目前,我没有能力直接定义其长期的商业模式,所以以下分析以看得见的节点,随时根据新情况重新思考。

  1. 现在靠什么赚钱:手机+ALOT+互联网变现。

  目前三种业务大致的格局在6:3:1左右附近波动,而其调整目标则是5:3:2,这需要较长时间,到小米手机MAU收割到足够的盘子后,才能稳定过度。其中手机+LOT业务是流量的来源,互联网变现是利润的来源。

  2. 未来可能会靠什么赚钱:汽车+大数据

  首先定义一下未来,短期3-5年,汽车上线

  长期10-20年甚至更久,数据是未来互联网企业的终极杀器和顶层逻辑。但是这都是想象的,并不存在于当下,所以不计入估值。

  问题二复盘

  为梦想窒息,忽略了投资的本质

  为梦想窒息,雷老板可能都看不到20年后,我却替他看到了。

  从有没有芯片系统不重要,到发现政治不稳定导致卡脖子没这个会死。

  从未来的世界是数据掌控一切,到大家都有数据,凭什么是小米跑出来。

  小米这个山寨猎手,从创业至今,为消费者,为国产供应链升级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可是对于股东来讲,貌似就不那么友好了。

  利润靠的是相对垄断,任何内卷和竞争激烈的行业,再好的骑手也难以驾驭。手机卷,汽车更卷。对于小米,产品力端要完善的东西太多了,从芯片、系统、体验、哪个不是烧钱的主,产品力,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竞争格局和自身能力注定了太难。

  问题三:小米的护城河在哪里?能否持续?

  小米在阶段性和动态的业务中,持续在变革,但是一直不变的是效率。效率是小米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就要看,按着这个价值观走下去,能不能挖出来护城河。区别在于,价值观是认识到了护城河要怎么挖,但是中间一定还有个挖的过程,能不能挖的够大够深,还要走着看,能不能没挖完,敌人就攻进来了,还要走着看。

  问题三复盘

  忽略了商业模式的对于投资的决定性

  效率是低质的护城河,就像长江口的沙子,你需要不断的挖呀挖。

  投资三要素,商业模式-管理层-安全边际,商业模式就是命,是投资中的道,任凭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跨越。

  而所谓的效率,不过是雷军个人IP节省的销售费用,是投资中的术,在前期,总量有限下确实是巨大的优势,而目前的体量下,目前的竞争格局下,故事不好讲,团队不好带了。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问题四:为什么我选择持有小米

  1.以雷军为主的管理层。

  2. 持续在梦想的道路上奔跑。

  3. 行业存在想象空间。

  基于以上大线条逻辑和细节跟踪后,个人认为的2022年核心关注点:

  1. 线下渠道建设是否成功。标志就是线下渠道商是否能赚到合理的利润,以维持渠道长期存在。渠道可生存的前提下,关注渠道的运营效率。线下渠道成功与否是手机与ALOT在国内能否持续增长的基础,是汽车销量爆发的基础。

  2. MAU和ASP是否能持续增长?ARPU是否能突破?是否能够利用好5亿的MAU,创造ARPU。

  3. 国内高端手机和国外手机销售渠道和量的进展。(非一年之力,要等外部机会)

  4. 调整净利-互联网毛利是否能继续提升,即硬件本身也可以达到负成本引流的效果。

  5.造车进展和MHOVA手机销售数据情况

  问题四复盘

  1.非预判而是跟踪,那么证伪要出局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是因为可以证伪。

  而在所有证据无法证伪之前,我们暂且认为是证实,并继续寻找证据证伪,而一旦证据出现,我们要毫无情面的抛弃掉原有的观点。

  对于某些类型的投资,也是一样。

  对于资本世界里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讲,作出预判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所以好多类型的投资,要证伪出局,而不是死守坚持。

  ROE、毛利率、净利率以及财报的一系列分析,可以增强对企业商业模式的认知,很可惜,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思维和能力。

  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决定了财富,我当时的认知,值负半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