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初一分班考奥数?你可能学错了!

  果然我太得意忘形,昨天中午突然被“断水流大师兄”揍了,流量几乎都没有了,关注卡在4500不动了。看来这条“逆主流之路”不容易走,看不顺眼的人不少,毕竟我的太多观念和做法都被部分人视为“异端”。

  不过没关系,我习惯了逆风输出,没怕过。就是没有任何流量,我还是会坚持发到新社交平台,争取让更多有缘人看到,有一个看到就是一个。

  本篇是复盘《学奥数不是思维训练》一文,收到评论如下。

  

  站在她们的立场和角度,都有其道理,我能理解。但我还持原来的观点,不建议孩子学奥数。理由也很简单,就是“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要抓住主要矛盾,先把课内数学掌握好”。课内数学轻松学好之后,还要把语文、英语巩固好,同时身体不能差,精气神要足,才能应付初中突然增大的学习负担。

  我是站在大局和长期的角度考虑奥数和其它学习内容的安排。如果把目标放在中考和高考,这是一般学生的选择,那学奥数就是与常规学习关系极小的路线。因为学习体系是不一样的,就像普通人锻炼和奥运会运动员训练是两回事。

  诚然,学奥数据称可以训练到“某种思维”。但奥数比起课内数学还是相对困难、复杂和巧妙的,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余力,就很难驾驭,因此学不好。这就表现出一种“奥数是筛选”的现象,好像“学好奥数的孩子脑子更聪明”。

  实际上,这是误解。聪明是一种普适的特质,如果一个孩子真的很聪明,那学什么都不在话下,包括体育、计算机、乐器、语文、英语、游戏等等,都相当轻松、高效。所以,学不好奥数的孩子,只能说是不适应奥数的学习节奏,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下来好好琢磨。

  北大的韦神是奥数很厉害的人,靠奥数保送进了北大,但论聪明程度他未必比不学奥数的清北学子高,甚至不比其它985大学多数学生高,只能说发展路线不同。如果要比聪明,最好是拿大家都没经验的新项目比,同一起跑线,“看谁能先学会,掌握程度更好”,才公平。

  比如我小学时脑子不可说不好,平时数学都是班里考第一的,每次都几乎满分。但五年级被调去“奥数竞赛班”培训时不开窍,两三周之后的“第一次选拔考”就被淘汰了,而数学不及我的同学则留下来了。

  我以前还有学习的兴趣,但现在的孩子学奥数大多是“应家长要求”或“被迫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学习压力,如语文要刷阅读量、上大语文课,英语要读多少量、背什么书,甚至有体育、乐器等等培训。简单来说,奥数现在接近于一种“竞争的武装”,是为了干掉别人,主要不是为了提升学习能力和体验学习乐趣与成就感。

  除非是把课内的基本任务做得很扎实,科科轻松,身体健康、精气神足,那时再额外学点奥数,甚至提前学初中内容,我都无比支持。如果力有不逮,还想霸王硬上弓,那也请便,我只能讲点个人看法。

  至于“小升初或初中分班考奥数”的说法,我则存疑。主要是现在很多家长的记忆力都不太行,搞不清楚学校“学什么”或“怎么考试”,只要是自己不记得的、看不明白的,就归为“奥数”或“校内不学”。

  有些家长读书时数学就差,完全不记得初中“一次、二次函数等都是基本内容”,上次就有一个理直气壮质疑我“你以前学过这些吗”。有些家长就以为“考试内容课上根本不讲,都是考校外的”,觉得学校是存心刁难、抬高门槛。

  

  不知道抱有这种观念的家长,有多少“亲眼见过小升初试卷或分班考试卷”。我搜了一下,网上很少,被放出来的真假也存疑。有两个原因:

  一、小升初是地区统一考,考完试卷不发回来。

  二、分班考是为了选出“重点班”学生,明着违规,这是暗地里操作的,所以试卷也不一定会发。

  所以家长知道小升初或分班考试卷的方式,基本就两条:

  一、内幕消息

  二、孩子回忆

  第一种比较难,第二种一般考得好的孩子都能大多数回忆出来,考不好的孩子哪能回忆清楚?但考得好何必回忆呢,只有考不好才会纠结“做不出来的题”。回去家长一问,只能说“很多题目好难,都不会做,没学过”或者“竟然考奥数题”之类的,根本不会细说题目。心烦意乱当头,又怎能好好回忆题目呢?

  这不一定是真实情况,但确实有可能“以讹传讹”,毕竟家长“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特别找了两张流传在外的试卷,不知真假。

  2021年北京海淀小升初的,完全没有奥数内容。

  学而思发布的徐州名校十三中小e分班考(2017年),也没奥数。

  

  所以,是不是真的要考奥数呢,这个就看个人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判断了。

  至于研究生也做不出来部分小学奥数题,那得看是数学好不好、本科是不是985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正常来说,现在很多学习内容都更新了,如果数学基础不扎实,当年学的早都忘光,根本捡不回来,水平说不定比小学生还差。

  如果按照常理推断,越是名校就越需要确保学生的成绩均衡,科科优秀,不独数学好,这样才能保证将来产出大量的中考高分生。只有数学高分,语文、英语不高分,也没用了。怎么就没听过“奥文”或“奥英”的说法呢?

  明明也是可以故意增加难度的,语文可以考高中的文言文,英语可以考高中甚至大学的单词、语法。甚至单是数学,为什么不考“初一后面的难题”或“初二、初三”的内容,挖掘提前学的学生,偏偏出和中考无关的题目,特意选择“额外学的学生”呢?

  名校是决策哪里出了问题?那些出题的老师,脑子是怎么想的呢?

  至于所谓的“北京好一点初中点招考奥数”,我看了一下清华附中的点招考试,数学100、语文70、英语30,还是比较综合的要求。名额也少,肯定是全北京或周边地区能去考的学生都去了,本来就是强手云集。

  其它学校大概也差不多,所以真相应该是:

  一、学习厉害的小学生进了厉害的中学,最终考上了厉害的大学。

  二、学习厉害的小学生刚好又学了奥数,不学奥数本来也厉害。

  而不是:

  一、学了奥数变成了厉害的小学生

  二、上了厉害的中学的小学生,变成了厉害的中学生

  其中的因果关系,可能真的要搞清楚。如果目标就是考个985/211大学,那难度不算特别大,只要学习基本功扎实,按部就班,进入什么学校都可以学好。

  而我们也知道,即使名校也有例外的学生,考不上重点大学,甚至考不上大学的都有。应当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学生考不上,问题出在哪?是不是那些“侥幸捡漏”进了名校的学生,根本应付不来竞争压力而失去自己的学习节奏呢?

  如果说名校就能保障就业甚至人生,就简单许多了。可惜不是,人生会有许多的挑战,所以尽可能要让孩子有灵活应变的空间。能力不足的时候,有些事情做得很辛苦,只是“重在参与”的结果,就没必要做了。

  我提醒读者们,不要受到“未经证实的传言”蛊惑,忘了把课内的基础学扎实,本末倒置,就真的拖累孩子。

  当然,我不是反对谁让孩子学奥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