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帼华,永远的少女(二)|沪剧人生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沪剧曲调清新优美,

  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沪剧舞台上明星荟萃,流光溢彩,

  涌现了一批大家、名角。

  “今日闵行”推出“沪剧人生”,

  为你讲述沪剧发展中那些人、那些事。

  本期介绍的沪剧大家是

  许帼华(二)

  永远的少女许帼华(二),今日闵行,15分钟#沪剧人生42个内容音频最后请欣赏沪剧:绣荷包(许帼华)

  由于许帼华个子矮小,老师常让她演一些小朋友、小姑娘形象。一次演出《嫦娥奔月》,丁老师饰演嫦娥,许帼华则扮演剧中的小白兔,身穿小白兔的演出服装,蹦蹦跳跳非常可爱,活龙活现一只小白兔。有一场戏,需要小白兔蜷伏在凳子上配合嫦娥的表演,谁知趴着趴着竟然睡着了。直到舞台工作人员用棒子捅她,她才惊醒过来。老师虽然没有批评她,但是她在内心牢牢铭记下:无论什么角色都要认真、入戏,在舞台上是不分角色大小的。许帼华常说,无论让我演什么角色,我都要认真演,让观众记住。1964年,她在《芦荡火种》中成功地演绎了一位新四军护士小林,虽然只是配角,但一曲“芦苇疗养院”唱来悦耳动听,被视为经典名段,广为流传。

  许帼华陆敬业工作照

  许帼华出去逛马路总有许多观众亲切地叫她“阿必大”,可见她所塑造的阿必大形象已家喻户晓。1952年,当时的上海沪剧团就开始整理演出传统老戏《阿必大》,许帼华成了剧团里阿必大的首任演员。时任上海市领导的潘汉年曾亲自到戏曲改进协会观看此戏的演出。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许帼华虚心向前辈讨教、观察生活,就连弹棉花的动作,她也模仿得真实到位。长长的一段“必大自叹”,虽然从头到底唱腔都是基本调,没有伴奏,但是许帼华唱来感情真挚、吐字清晰,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使台下鸦雀无声。就连在万体馆这样的大场子演出,也照样能“征服”观众。

  许帼华说,唱了几十年的《阿必大》,换了许多搭档。从张娟珍、杨云霞到石筱英、丁是娥,再到韩玉敏、吴素秋,戏中其他人物,如:雌老虎、婶娘、阿哥换了好几茬,但“阿必大”始终是许帼华。观众都说石筱英与许帼华搭档默契,是啊,能与前辈老师一起合作是许帼华的荣幸,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能力,也加深了她们之间的友谊。当许帼华产下第二个孩子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石筱英老师知道许帼华身体弱,特地亲自上门送来了20只鸡蛋,要知道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20只鸡蛋来之不易,使许帼华感动不已。

  为了配合建国10周年大庆,沪剧团编排了反映上海工人运动的大戏《星星之火》。许帼华担任了其中小珍子一角。蓬头垢面、破衣烂衫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许帼华还是第一次。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到纺织厂向工人师傅求教学习,在唱腔上她与爱人一起探讨琢磨。

  筱爱琴、许帼华、沈仁伟三人的演唱表演丝丝入扣,隔墙对唱感人至深,这种三重唱形式首次在沪剧舞台上亮相,推动了沪剧唱腔音乐的发展。许帼华也因为小珍子的成功塑造,艺术上越发成熟,得到了老师丁是娥的表扬与肯定。许老师说,当时她有孕在身,根本顾及不了自己的身体,只想把角色演好。拍电影时,她产后刚满30天,由于是小难产,规定可以多休息些日子,但是为了保证电影拍摄,她坚持参加通宵的拍摄,单衣单裤、长时间趴在冰冷坚硬的地上,还有小虫作伴,简直难以支撑,但是艺术信念让她克服了一切。

  1959年,沪剧《星星之火》被搬上银幕,作为献礼影片全国放映反响热烈,剧中许帼华扮演的包身工小珍子一角的悲惨遭遇给人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盼星星、盼月亮”这段唱到处传唱。她那朴实真切的表演,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小珍子”红遍大江南北。

  1960年,许帼华参加上海慰问大西北的演出活动,沪剧团只有她与向佩玲、朱智明等五位同志参加,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当时《星星之火》的电影正在全国热映中,许多看过电影的工人群众拉着许帼华的手激动地说:“你唱得太感动了,我们眼泪都止不住。”

  1961年的一天,是许帼华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许帼华正在剧场演出,结束后剧团领导找她谈话,告诉她有政治任务要她参加,并用专车把她送到了锦江饭店。不顾演出后的疲劳,她静静地等候在锦江小礼堂的舞台边。过了好久,礼堂的大门打开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礼堂入座观看演出。

  许帼华演唱的是她的拿手曲目《绣荷包》。实际上《绣荷包》是一出沪剧早期的对子戏,许帼华所唱的只是其中的一段“十绣”。她并没有照搬照唱,而是和爱人朱介生一起根据传统的唱腔、唱词作了一些修改再创作独立成段,使唱词曲调更加贴切、优美、富有感染力,尤其是许帼华刻苦练就的“滚舌功”,推波助澜,使整段曲调达到了高潮,让观众感受到一位江南少女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一曲唱来声情并茂,全场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结束后,周总理把许帼华领到了主席身边,毛主席看到许帼华就风趣幽默地问:“你的荷包呢?”看到自己与敬爱的毛主席零距离面对面,许帼华不知所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不一会舞曲响起,周总理告诉许帼华,主席请你跳舞。许帼华受宠若惊,在抒情优美的舞曲中,完成了这项“幸福的额外任务”。说起当年的情景,许帼华记忆犹新,仿佛舞曲在耳边响起,高大魁梧的伟人身影又一次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作者:陶一铭

  自幼受家庭的影响与环境的熏陶,有着浓厚的滩簧、戏曲情结。尤其,本滩、申曲他情有独钟。有关滩簧的相关内容,他全部收藏,仿佛“他就是为滩簧而生”。

  自17岁认识沪剧前辈王雅琴后,他更是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访,20多年来,他与二百多位沪剧老艺人结缘、求教,竟成了忘年交。从中,他记录整理抢救了多部即将失传的滩簧老戏,使它们有了传承、有了延续,有了流传,他的“滩簧斋”便成了一个研究滩簧的“库房”和平台,从而也成就了他一位“草根”的沪剧研究第一人。

  播音:高佩明

  “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普通话一级播音员。从事播音工作至今已近40个年头,曾为闵行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编导、制片人。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

  2013年编导、策划闵行电视台第一个大型选秀节目,闵行广播电视台“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

  2014年再次编导策划了上海市“乡音和曲”“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