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教育专家走进城口乡村学校 “一校一案”助力当地教育发展
中新网重庆新闻8月4日电(记者 韩璐)城口县咸宜镇中心小学地处大巴山腹地,距离重庆主城区约400公里,是重庆市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的一所普通乡村学校。近日,“国培计划(2022)”重庆市“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走进城口县咸宜镇中心小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重庆教科院教师所”)组织教育专家、优秀小学教师走进大巴山腹地,与当地老师们交流教学情况,答疑解惑。
据重庆教科院教师所所长孙曙介绍,重庆教科院教师所主动联系城口县教委、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咸宜镇的中心小学,在2022年6月共同申报立项了重点区域领域帮扶培训项目——校对校“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
据了解,“国培计划(2022)”重庆市“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为期两年,秉持因地制宜、一校一策的原则,确定重点解决困扰学校质量提升的几个关键问题,建立适合校情的校本研修制度,培养一批学校管理和课程改革的种子教师,推动学校在原有特色基础上整体提升,助力咸宜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振兴发展。
“课堂教学诊断活动中,培训团队与听课教师就教与学问题展开交流,答疑解惑过程中有赞赏、有期待、有反思,有向往。”教师所张帝博士表示,通过结对帮扶校相互协作,精准研判学校常规管理、教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学校内涵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症支招。
图为张帝博士现场为老师们答疑。韩璐 摄
在城口县咸宜中心小学,专家团队现场观摩了该校成小凤和张莉两位老师执教的两节常态化班会课——《团结友爱》。
咸宜镇中心小学班主任团队观摩了巴蜀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重庆市少先队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崔建君老师带来的主题班会课《我们的情感账户》。虽然与学生们是第一次见面,但崔建君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渐进式提问,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4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崔建君老师融汇了“教”和“育”的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带领大家了解建立情感账户的意义。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示范课后,教育专家团队对教师授课情况逐人进行反馈点评。“小学的班会课是一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扮演课堂的引导者和点拨者,需要以多样的形式、完整的结构来启发学生。”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建银建议,在班会课内容选择上,乡村学校教师要考虑新颖性与学生可接受性,同时,在授课时关注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更多地把关注放在学生身上。
“课堂来源于生活。班会课不局限于40分钟,其准备过程就是很好的指导过程。要实现思政课育人价值的最大化,班会课在倡导学生自主的同时,也应关注课堂的生成和老师的适时参与。”重庆市特级教师、合川区教科所原所长周光琪通过感知授课教师课堂设计、教学流程、环节衔接、师生互动、气氛营造等方面的表现,建议乡村学校的老师要立足课堂实际,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观察课堂、总结得失。
“村小学生如何进行自主管理?孩子有不被人理解的行为怎么办?”面对来自重庆主城的教育专家,咸宜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互动研讨环节,专家们针对老师们提出的困惑和面临的挑战,结合学校发展情况和研究经历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建议。在相互问答启发中,学校的优势与亟需解决的问题逐渐明朗起来。
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复盘,重庆市代静析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心理健康学科大组长代静析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影响孩子一生的班会课》微讲座。
代静析老师从班会课应当具有“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性入手,向大家介绍中小学班会的班级例会、微班会课、主题班会课等三种形式及不同课型的授课注意事项。“班会课具有教育性、针对性、主体性、体验性、生成性。” 代静析老师表示,班会课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最好阵地,一节小小的班会课也能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
为进一步了解乡村学生的家庭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专家们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在家访过程中,专家们了解到孩子家庭情况和在家的学习生活状况,也进一步了解家长的需求。专家们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家长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通过指导家庭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此次主城的教育专家们能走进乡村小学‘把脉问诊’,从课例展现、微讲座再到专家的点评,学校老师都受益匪浅,在思维和方法上都受到很多启发。”咸宜镇中心小学校长邱文进表示,接下来学校会继续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以教师培养为关键,在德育、党建、特色、文化、课程品牌上下功夫,探索一条切合当地实际的发展之路。(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