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宏君:叙写张伯驹与故宫国宝传奇

  

  李白《上阳台帖》,纸本28.5X38.1《上阳台帖》局部

  

  在博物馆热日趋升温,传统文化愈受重视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一位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张伯驹。

  作家、文化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荣宏君新近推出的《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一书,以张伯驹收藏的国宝为切入点,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故宫国宝背后的故事,以及张伯驹不惜代价、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故宫文物珍品的爱国赤诚。

  7月27日,荣宏君携新作《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亮相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与百万级畅销书作家、《南渡北归》作者岳南进行了一场名为“张伯驹与文史大师们”的深度对谈。活动结束后,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又前往荣宏君先生下榻酒店,对他进行了专访。“以保存国宝级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张伯驹传奇般的收藏经历,是艺术史久传不衰的佳话。”

  受史树青先生影响,开始“走近张伯驹”

  与《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同时出版的,其实还有《张伯驹年谱长编》,前者通俗,后者学术,荣宏君希望,对于张伯驹而言,不仅能在学术研究上有所推进,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传奇人生。

  荣宏君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张伯驹全集》编纂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张伯驹全集》执行总主编。而他对张伯驹的兴趣,则始于二十多年前,荣宏君说,“20世纪90年代初,我求学北京,后来有幸厕身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门下,跟随先生读书、作文。史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博大家,他与张伯驹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认识了,两人一生亦师亦友,过从甚密。伯驹先生是诗词大家,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他都会呼朋引伴,来到京西大觉寺、旸台山一带踏青,然后以花为题诗词唱和,史先生每以学生辈的身份多次参加雅集。”

  荣宏君说,有一次,张伯驹先生忽来雅兴,为史先生书赠嵌名联一副:“树木新栽休斧伐;青山长在有柴烧。”这副对联对仗工整,立意新颖,是嵌名联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史先生生前曾多次向荣宏君展示这幅珍贵的墨迹,并不厌其烦地讲述他与张伯驹相交的往事。每每说到先生不惜典屋鬻钗为国护宝时,他都会提高声调,称赞张伯驹先生是“民族英雄”。

  受史树青先生影响,荣宏君也开始阅读、走近张伯驹先生,并留意搜集有关书籍和史料。就这样,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数年间,手头相关先生的资料渐渐丰富起来,后来决定给张伯驹先生修一部年谱,以向世人展示其丰富多彩而又充满传奇的一生。

  在撰写《张伯驹年谱长编》的过程中,荣宏君发现,当前一些有关张伯驹先生的传记类书籍中多有史实性的舛误,“这些舛误,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则是出自编写者的‘合理想象’或者是‘艺术夸张’,尤其是对于先生捐献给国家的一批国宝级书画作品的由来,更是版本各异,众说纷纭。”

  为了匡正阙失、还原史实,荣宏君准备创作一部有关张伯驹先生与其收藏的著作。恰在此时,央视《百家讲坛》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邀请荣宏君把张伯驹和他收藏的历代国宝的故事讲述给全国的观众。“经与总编导李锋老师多次协商,最后决定以张先生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为背景进行创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辛筹备,2017年5月,《国宝传奇》终于在央视《百家讲坛》顺利播出。”《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一书,正是脱胎于《百家讲坛》的演讲和《张伯驹年谱长编》的研究。

  除了写诗,李白还是一个大牛的书法家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他曾买下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等等传世名作。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7件之多,被称“天下第一藏”。

  荣宏君说,“张伯驹先生收藏有一个特点,就是买最贵、最好的,掐尖收藏,从质量上来说,说张伯驹收藏占故宫的半壁江山,也不为过。比如陆机的《平复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传世的名家墨迹。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第一幅卷轴山水画。它们分别被称为墨皇和画皇。”

  有意思的是,最近正在热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让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而我们有幸还能在故宫博物院一窥真迹,正是有赖于张伯驹的收藏与捐赠”。

  荣宏君是较早把《上阳台帖》的传承历史梳理清楚的学者,前些天网上在说洛阳人对《长安三万里》中将一些原本发生在洛阳的事按到长安头上表示不满,荣宏君说,可以肯定的是,李白写《上阳台帖》确实发生在河南。

  《上阳台帖》写的是:“山高水长,气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款识:“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荣宏君介绍,“这件《上阳台帖》写于742年,至于是哪个月的18日,现在弄不清楚,《上阳台帖》,那就是在上阳台写的,上阳台在哪里呢?在济源王屋山,就是济水的源头。李白为什么要到王屋山上阳台去呢?因为那儿有一个他很好的老师,叫司马承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道长,司马承祯是一代帝师,唐玄宗对他敬重有加,称他为国师,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是拜在他的门下,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下诏在王屋山为司马承祯建造阳台观,还亲笔为这座道观赐题。”

  李白和司马承祯是什么关系呢?由于父亲是商人,李白没法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入仕,唯一剩下的一条路就是要通过贤人达士的推荐。李白正是通过元丹丘和司马承祯结识了玉真公主,在玉真公主的推荐下,742年,唐玄宗在长安召见了李白,授给他“翰林供奉”一职。

  荣宏君说,“翰林供奉”只是一个陪皇帝游戏诗文的职务,与李白“济世报国”的初衷相距甚远,而李白又是什么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这个人狂傲不羁,跟同事的关系也处理不好,按现在的说法是情商不高。然后744年唐玄宗就不用他了,赐金还山,等于炒你鱿鱼了。如此,在无限落寞中,李白离开长安,到了洛阳,邀请杜甫和高适一起东游。就是在这次东游中,他们到了河南济源王屋山。李白原本想带着杜甫和高适去拜访司马承祯,结果没想到司马承祯已经仙逝。司马承祯本就是个画家,李白看到司马道长留下的壁画,挥笔写下一首四言诗——“山高水长,气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司马承祯壁画中的王屋山景象,高山流水,气象万千。后两句赞扬司马承祯在绘画方面的修养,李白认为只有道行高深、笔法老辣的画家才能描绘出王屋山的清幽壮美来。这就是流传千古的《上阳台帖》。

  众人皆知李白是诗仙,却不知他的书法有多“厉害”,“《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于苍劲中见挺秀,字的结体也顾盼有情,总体面貌呈现出典型的盛唐气象。”荣宏君说,李白的老师是草圣张旭,李白是张旭弟子中最有名的书法家,“宋徽宗时期还有好多件李白的书法,黄庭坚也见过他的草书,并说李白这么重要的人物,没想到他的书法还这么好,但是他的诗名太盛,盖过了他的书法。这件《上阳台帖》最早的收藏者就是宋徽宗。贾似道也收藏过。到元朝又归收藏家张晏所有,到了明朝是大收藏家项元汴,清朝是大收藏家梁清标、安岐。安岐去世后,包括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和李白《上阳台帖》等多幅作品进入乾隆内府,在清宫一直传承到溥仪手中。

  1912年清朝灭亡,溥仪被赶出皇宫,将大批历代国宝级书画偷偷带到天津,陆续变卖,包括《上阳台帖》等几十件稀世珍宝都流落到社会上,后来被一个叫郭葆昌的人买下。此后终于被张伯驹购得。

  富贵的时候不骄奢淫逸,贫穷的时候也绝不怨天尤人

  荣宏君说,张伯驹买这些著名文物,基本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为了不让国宝流落国外,张伯驹可谓费尽心血,“卖房子,卖地,甚至到处借贷,在那个流离的时代,他不买下来,这些国宝很可能就会流向海外。我们现在说要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从何体现?就是通过书画文物等载体来体现的。文化自信不是一个口号,你得有实物。”

  多年研究张伯驹,荣宏君颇多感慨,“张伯驹是一个老式文人,写得一手好诗词,画得一手好画,书法也好,刘海粟评价张伯驹说: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他骨子里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就像是他天生的使命一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在每个方面都能看到张伯驹的身影,荣宏君说,“他是词家,清末以来天津、北京甚至南京成立的词社里,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还参加过骑艺社,结果看到那帮人只是拿赛马赌博,就退出了。最早的北平京剧研究社、古琴协会都有他的身影。新中国刚成立,北京书法艺术研究会成立,没有地方办公,他就邀请去他家办公。北京书法艺术研究会培养出了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等后来的名家,比中国书法家协会要早很多年。琴棋书画,各种社团,老先生都积极参与,并且担任要职。”

  张伯驹生在清末,经历过北洋、民国、新中国。也经历过“反右”“文革”,一生起起伏伏,很让人唏嘘。荣宏君说,张伯驹的偶像是苏东坡,“东坡先生的那种随遇而安,在他身上有很好的体现。遇到事情,他的性格是不争辩。遇到困难,他也是自己默默地承受。对这位老先生,我当时就总结过一句话:富贵的时候不骄奢淫逸,贫穷的时候也绝不怨天尤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