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谈丨面子与里子

  原创 原野 央视网 收录于合集 #周末谈 12个

  本周,《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甘肃省榆中县市民公园项目问题。尽管打着“民生工程”的旗号,但从实践看,这一耗资9亿的大项目倒更像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

  一方面是“自不量力”。按照付款方案,市民公园投运后,当地政府每年要支付给运营方5000多万元,且连续支付20年,后期最多时每年需支付1.8亿元,总共支付21亿元。可榆中县是个2019年才摘掉国家贫困县帽子的县,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仅仅为6.7亿元。

  

  咱老百姓过日子都讲究量入为出,政府花钱更应该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切忌寅吃卯粮、一掷千金,更不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现实中,地方公共财政有一定的负债率可以理解,但也应控制在合理限度内,少干那种“小马拉大车”“打肿脸充胖子”的事,还是应把钱用在刀刃上。

  另一方面是“华而不实”。市民公园位于县城边缘,距离远,交通也不便,群众并不领情。其中奢华的大剧院也与刚刚摘帽的贫困县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样一个小县城如何支撑这种规模的剧院运营呢?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建筑具体用途竟然“还没想好怎么用”,需要“进一步评估”,决策如此随意,难以想象。我们不反对超前规划,但前瞻性要建立在科学研判分析的基础之上,不能想当然、拍脑袋。

  

  那问题来了,这一项目是如何通过论证的呢?当地主政者看不到这背后的隐患吗?国内一些地方之前类似“面子工程”不少,为何就是屡教不改呢?

  大体而言,不外乎这么几点:

  政绩冲动。所谓“面子工程”不仅是“好看”,让领导脸上有光,更主要是投资大、见效快,能迅速“出政绩”。在这种思维下,即使能看到现实的问题和未来的隐患,一些官员也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更何况,很多麻烦还可以拖一拖,留给继任者呢!

  

  权力任性。权力常常会让人膨胀。有些官员一旦手握权柄,就打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旗号,热衷于搞大手笔、做大项目、建大工程,实则是不讲科学不顾现实的胡折腾。

  寻租机会。从以往披露的一些案件观察,有些官员之所以对“面子工程”“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好大喜功,还有可观的“实惠”。这些耗资巨大的工程往往也是权力寻租的“机遇”,可谓“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怎么办?一方面要依靠考核指挥棒,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大干快上”的风气;另一方面,要强化针对性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力度。譬如,据上述报道,早在2016年,当地就耗资6200万元,在入城处修建了两座高大的秦汉仿古城门。2019年,这个项目被住建部通报批评。显然,当地主政官员没有吸取教训。为何?恐怕是教训得不够。

  

  与面子相对的是里子。这就不得不谈谈近期从南到北的暴雨天气,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城市看海又成舆论热议的话题。

  这背后有此轮暴雨雨量大、降雨急的客观原因,尤其本周京津冀强降雨历史罕见,北京市气象局记录显示,本次降雨天气的降雨量极值为744.8毫米,是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最大降雨。

  但一些城市也暴露了在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援方面的隐患,这些“里子”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近年,各种高温、暴雨、极寒、沙尘等极端天气愈发明显,造访频率越来越高,也倒逼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城市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管理也日益智能,但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城市又往往是极为脆弱的,高度依赖电力、网络、燃气等基础设施。面对极端天气,一旦水电、信号、交通、燃气中断,很多工作立刻陷入半瘫痪状态,平时习惯于便利生活的人们也容易变得无所适从。

  

  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都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救援工作当然重要,但有效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才是最基础的。各方面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系统研判,建立起多层次立体风险防护网络,涵盖到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每一环,别总盯着“面子工程”这样的“显绩”,要多关注排水设施等这样的“隐绩”。

  言及于此,联想到一个颇值得琢磨的现象。每到雨季,故宫排水系统总要被拿出来品评一番,目的其实是“厚古薄今”。与之类似的是,雨果的“城市下水道良心论”近年在国内已成为网络金句,常被用以论证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的意义、评价建筑者的良心。其实,这位法国作家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本意是指当时的下水道是流浪者的栖息之所,这与很多人想当然的阐释并无联系。

  

  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应该从这种社会情绪中读懂背后公众的期待,在类似公共基础设施、救援能力、应急管理等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里子”方面下更大的力气,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化解风险能力,平时把基础工作做好,关键时刻才不会掉链子。

  毕竟,做实“里子”,才能撑起“面子”。

  原标题:《周末谈丨面子与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