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科大学子:科技赋能 助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7月15日至21日,为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青岛科技大学“文化振乡兴”人文观察团前往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探索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运用,参观乡村振兴示范区或历史文化名迹,了解现代农业在当地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情况,调研当地特色种植产业。

  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重点调研薛城区红色文旅和乡村农业产业两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实践队员先后在沙沟镇张庄村、薛城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界沟蓝莓种植合作社以及周营镇等地开展实地考察,了解这些地区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以及特色农业项目开发状况。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成员为薛城区今后在红色文旅和乡村振兴方面提供宝贵资料,也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成员先来到沙沟镇界沟蓝莓合作社,同褚经理和工作人员一道了解蓝莓种植流程。在褚经理介绍下,团队成员得悉,蓝莓智慧大棚,利用自动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等技术让蓝莓产业不断提质扩量增效。进入基地,一个个大棚出现在眼前,这些大棚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科技感满满,大棚采用温室卷帘机,可以避免人工操作的失误和不及时,提供蓝莓产量。在恒温25摄氏度的大棚内,对蓝莓生长过程进行全程水、肥、PH值,电导率等参数进行实时显示和独立设置。这种模式摆脱了蓝莓对土壤,pH值等环境的苛刻要求,因为蓝莓喜酸性环境,对土壤,pH值等生长环境要求很苛刻,但当地的土壤和水的环境并不适合蓝莓的生长,特别是土壤。为了摆脱这一难题,在恒温25摄氏度的大棚内,对蓝莓生长过程进行全程水、肥、PH值,电导率等参数进行实时显示和独立设置,采用无土栽培的模式,不用土壤而采用培养液,加上结合水肥一体化,肥料和水分通过管道进行供应保证蓝莓生长各个阶段对不同养分的需求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同时使用的肥料由11种肥料混合而成,在施肥时,需要施4到7次,每次4分钟。采用此种施肥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肥料和水资源的浪费,更好的做到节约,环保。

  

  在蓝莓基地独有的组培育苗室里,实践成员观察到育苗师们在培养室内忙碌着,她们动作娴熟,操作规范,一株株组织培养苗被她们植入培养瓶内。据了解通过育苗师们精细管理,瓶内幼苗的生根率在95%左右。同时工作人员介绍时说道:“蓝莓幼苗生长环境比较严格,生长素、细胞分裂素配比要合适,培养基选择及PH值几个指标都很关键,空调24小时恒温开着,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湿度控制在50%以上。同时使用的培养液主要由玉米素和纯净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1g培养液大约在100元左右。培养液保证每棵蓝莓幼苗的生长,组培室内组培的蓝莓苗还没有根,只有通过外植体的分化,再经过继代培养和扩大繁殖。生根15天后,根生长比较好的就可进入田内,之后克隆幼苗约两年成型”。

  褚经理又带领实践成员来进幼苗生长大棚进行参观学习,此阶段的幼苗已经摆脱了培养液,转移到特定盆内生长,并根据叶子,根株等特点来辨别不同种类的蓝莓幼苗,进行分区放置,供前来购买的人进行选苗。除了售卖蓝莓幼苗外,还会把成熟的蓝莓外销省内外。此外,合作社正在储备其他水果育种技术。”幼苗阶段蓝莓,不可打农药,一般多采用灯光驱赶害虫,只有果实成熟后才可打药。“褚经理补充说道。

  

  “一亩地大约种440棵蓝莓苗,每棵能产5~6斤,现在蓝莓基地已经实现100万株的年产能”褚经理骄傲地说道。但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番风顺,褚经理从父辈手下接下来,决定“组建组培室,自己生产蓝莓苗”。他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网络视频学习、查阅资料等一系列准备后,在自家楼上建起了蓝莓苗组培室。就这样,一座建在田野里的组培室,成了当地农民们搞尖端蓝莓组培育苗的“沃土”。并结合自身实验经验与相关蓝莓科研机构合作,从国内外引进北高丛蓝莓、南高丛蓝莓等50余个品种,终于掌握包括基本操作流程、科学配方在内的成熟的蓝莓苗组培技术。

  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调研完蓝莓合作社后,经理这样说“这个基地能发展壮大起来,要多亏上级的帮扶与支持,我们还能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提高村内老人的收入,解决村内就业问题。”

  本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实践成员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感受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科技运用到农业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