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雨城: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推動產業振興進入快車道

  近日,記者從雨城區望魚鎮了解到,今年以來,該鎮積極發揮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強引擎的作用,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因村制宜、分類施策,切實增強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硬底盤,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解放思想激活力 鎮村聯動盤活資源

  望魚鎮在“三資”清理基礎上,完善“一村一冊”資源庫,明確各村定位,根據資源特點因村施策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積極創新發展模式,通過鎮村聯動盤活閑置資產,創新“資源整合融合發展”的發展模式,打破了各村產業結構單一的現狀,將生態發展限制轉化為生態發展優勢。

  三台村以集體閑置已久的資產三台村代家山小學,利用村集體經濟中省財政資金扶持項目,建設1220平方米的石蛙廠房,225平方米的孵化池,解決資產閑置、無人看管的難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羅壩村、望魚村利用閑置的村活動室改建為民宿,通過出租民宿,羅壩村和望魚村均獲得了6萬元的年租金收益,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了“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沙坪村立足竹林資源,建設竹筍加工廠,實現原料竹500元/噸到生態干筍16萬元/噸產業價值提升,獲得雨城區首個“天府鄉村”集體商標標識使用授權。

  改革創新添動力 農企聯姻抱團發展

  望魚鎮堅持“黨建引領、群眾自願、市場運作”的原則,鼓勵有條件的村開展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化改革試點。望魚村、三台村、順河村通過成立村集體勞務公司,與區國資公司、海子山公司等建立勞務服務合作關系,依托勞務派遣、勞務服務、勞務分包、清潔服務等經營服務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路徑。

  同時,通過創新發展農企聯姻,村集體經濟發展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邁步,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破解鄉村“共富密碼”,推進了村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

  沙坪村試點“公司+基地+專合社+農戶”模式,農戶參與石蛙養殖發展,以石蛙養殖企業“蓉雅渝農業公司”養殖基地為核心,由村黨組織牽頭、村集體聯合社主導,鼓勵農戶利用廢舊養殖場地、周邊閑置場所建造養殖設施,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向農戶提供種苗、餌料及技術指導並以“保底價和市場價”相結合方式回購商品蛙,保障群眾收益穩定。

  三台村與蓉雅渝農業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石蛙養殖合作項目實現企業、村集體、農戶三者之間利益的高度捆綁,盤活閑置集體資產,企業依托三台村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勞動力資源發展壯大,農戶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村集體也能得到分紅,共同破解資金、技術、市場等難題,使各農業經營主體實現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並通過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增強了農業產業抗風險能力,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在幫助農戶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發展產業的信心。

  強化引領聚合力 厚植根基積蓄發展

  望魚鎮用活用好駐村工作隊、“名譽村書記”力量,發揮地緣、親緣優勢,利用人脈資源、物資資源和市場資源,協助村“兩委”成員,幫助解決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及問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沙坪村通過調研市場需求,鎖定“筍+雞”套養方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深化“合作社+企業”幫著賣和“線上+線下”一起賣兩種銷售路徑,每年銷售五黑雞約2000隻、七彩蛋約30萬枚。以“竹筍+五黑雞+七彩蛋”農副產品為主導產業,成立四基平養殖專業合作社,把分散農戶“整合”在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凝聚農戶一條心,2023年1至7月銷售干筍、五黑雞、七彩蛋等收入65萬元,純收入約10萬元。

  望魚鎮與沐雲文旅、西康文旅、區國資公司、蓉雅渝農業公司、海子山公司等建立合作關系,以文旅公司為主導發展旅游產業,充分發揮望魚鎮文旅重鎮的紅色資源優勢,幫助村集體經濟增收。(胡月 記者 楊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