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才引智,西藏发布“英雄帖” 根在基层,青年助力“解难题” ——科技部青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下基层接地气的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部署要求,在科技部直属机关党委、团委的指导下,近期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组织青年干部以“更好地集聚国内外科技人才服务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工作”为主题,赴西藏开展了“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秦涛担任调研团青年导师,来自驻部纪检监察组、资管司、服务中心、中信所、人才中心、交流中心、监管中心、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等单位的青年同志参加调研。

  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打通了青年干部的调研思路

  伟岸的喜马拉雅山见证着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巨变,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展示着新时代西藏发展进步的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科技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紧抓实科技援藏工作。

  树高千尺,根在基层,为确保调研取得实效,调研团深入学习摸实情,“细琢”问题把实脉。青年干部们认真梳理了近年来科技部在政策、项目、资金、平台、人才等方面给予西藏自治区的各项支持,我部通过支持建设国家级高新区、企业孵化器;批复“十三五”支持西藏科技事业发展项目;支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野外台站等;实施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西藏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兴藏人才培养工程;集全国科普资源,开展组团式“科普援藏”活动;持续选派优秀援藏干部,为西藏科技创新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等。

  结合西藏地区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和难点,调研团召开多次行前组会,在青年导师秦涛的带领下,拟定了20条分别针对科技人才管理部门、用人单位、科技人才的调研提纲,同时明确调研安排,指导调研方式,提出调研要求,有力扑下身子找差距、深入基层找方法、贴近群众找对策,以实际行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行远自迩不负青春。

  同心筑梦,民族团结,凝聚起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九月的雪域高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从藏东大地到古城拉萨、从珠峰脚下到藏北草原,无数高原儿女挥洒辛勤的汗水,奏响一曲曲科技奋斗者之歌。

  看到广场上鲜艳的国旗迎风招展,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巍峨耸立,青年干部们心潮澎湃,听到藏族同胞说:“相亲相爱、汉藏一家,犹如茶与盐巴”,大家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在高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凝聚起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磅礴力量。

  在甘露藏药,调研团发现,作为本土企业,少数民族员工的比例占到50%,西藏本土科研人员的比例占到80%。一个企业带动一方发展,一方发展带富一域群众。在相关部门支持下,甘露藏药通过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通,产、学、研、医四点串联的科研攻关机制,助力解决本土群众就业,同时积极援建卫生设施、组织义诊,捐赠慰问,为民族团结工作出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在西藏大学,调研团深刻领会,着眼治边稳藏打造高校坚强领导班子至关重要,作为边疆民族高校,要真正用好对口支援、高校组团式援藏等有利契机,把优秀援藏干部人才、博士服务团成员充分吸纳到高校领导班子和各级管理岗位,切实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夯实学科建设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助推器。

  高原奋战,雪域建功,发挥出科技人才的最强动力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扬优良传统,发扬“老西藏精神”。

  西藏,备受关怀、充满希望。自和平解放以来,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人才走进高原、接续奋斗,在这片高天厚土建功立业、成就梦想,助力西藏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带着 “长期驻扎农村深入调研、解决问题,科技小院的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苦要吃。但无论经历了多少崩溃的瞬间,人才仍源源不断的留在科技小院。这是为什么?”的疑问,调研团来到林周科技小院,深有体会科技小院的师生已经摸索着将基于调研的实践模式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事实上,在一线开展工作,光有决心还不够,吃苦也要讲方法,他们一直在践行,深入调研、实事求是、联系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他们通过了农民的信任考验,赢得本土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真正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科技。科技小院打开局面的核心方法是“四零服务”——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科技小院“拆了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之间的墙,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教和学之间的墙。同时“架了四座桥”——搭建了高校对接乡村的桥,师生深入基层的桥,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桥,最重要的是人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桥。

  一直以来,青藏高原相关研究都是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和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任务。一代代奋斗在青藏高原的科学家们,推动我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进入国际第一方阵。今天,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站,一支年轻的“国家队”逐渐站稳脚跟。他们秉持和发扬老一辈科研人员“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协力攻坚、勇攀高峰”的青藏科学精神,继续深入探索,纳木错站灵活使用编制、完善薪酬机制、加强岗位分类管理与评价,充分让人才大部分时间用于科研和野外实习。同时,以“出人才”推动“出成果”,面向社会遴选聘用副站长岗位,支持青年人才领衔担纲。此外,对发展潜力大、成果突出的个人实行年度考核和激励。观测、研究、支撑、服务,是高原地区野外台站的四大功能,依托第二次青藏科考等国家重大任务,汇聚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优势力量,围绕特定任务形成科研团队大部制组织模式,充分聚焦科研人员的精力,为科研创新带来新的生机,为青藏高原研究注入青春活力,用青藏科学精神破解“藏地密码”。

  深入基层,为民解忧,破解好西部地区的发展难题

  当前,西藏发展势头正盛、发展劲头更足,各项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优秀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与自治区科技厅的座谈交流给青年干部带来了新的感悟与启示,大家真切体会到西藏深知“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创新开展“育、引、用、留”四大工程,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西藏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了“珠峰英才”计划等19项具体举措,着力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同时,在推动各项政策细化落地方面,也配套推出一系列好措施、好做法,如科技“小组团”援藏、增设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本土科技人才等。

  好政策在基层有没有遇到“肠梗阻”,也是青年干部调研时最关心的事,调研团在一线与科技型企业开展座谈、在高校与少数民族师生一对一访谈、在田间地头与科研人员“拉家常”,深切感受到了科技人才扎根青藏高原,甘做科学研究苦行僧的执着生命姿态,同时也探到了实情、听到了真话,实实在在发现了西藏普遍存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难、国际交流合作不畅等问题,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还存在个性化的政策需求。例如,甘露藏药期待政府对在藏企业基础研发上给予更大支持;西藏大学和西藏农牧科学院的援藏干部和科技人才期望政府部门综合考虑高原民族地区实际,在国家级人才计划、科技计划申报中给与高原地区适当政策倾斜和扶持;林周科技小院和纳木错站的科研人员期望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进一步拓宽合作的广度深度,推动更多务实合作成果。

  调研团成员结合本职业务工作,围绕自治区科技人才及科研单位急切关心的人才引进、国际交流、科普援藏等方面的政策进现场解答,对调研单位和一线科研人员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回应。调研团驻部纪检监察组同志结合政治监督,对西藏人才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交流提供建议;调研团前海南省挂职干部结合在琼工作经验,横向比较看差异,纵向比较看变化,为西藏科技人才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办法;我部援藏干部、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马兵钢同志详细解读了西藏人才“十九条”及实施细则,展示了自治区政府开放自信的姿态、集聚人才的胸襟以及人才引领发展的决心;青年导师秦涛在调研团与科技厅、组织部、人社厅、部分科研单位座谈会上,以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提高科技人才工作重要性认识、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强服务大力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进一步聚集国际战略科技人才三个方面做了发言,强调要用好部省协助的“蓄水池”,激活边疆人才的“内动力”,不断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有效发挥人才在推动边疆治理能力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基层提出的一些需要长期统筹谋划的问题,调研团认真总结整理,将意见建议带回去,落实好主动向前为民解忧 “提出、交办、反馈”三部曲,分门别类进行处理,积极对接有关职能部门,在今后政策制定中认真考虑,搭建与基层沟通的渠道,形成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

  科技部青年干部迈开脚步,走向基层,调动起大家的调研热情只是第一步,全方位展示运用调研成果是必须做好的“后半篇文章”。青年导师秦涛从甘坐冷板凳的“选择”、甘受清贫苦的“坚守”和甘忍寂寞冷的“奉献”教育引导青年干部淬炼“真本领”,学在基层、干在基层。大家一致表示,作为新时代科技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时刻记挂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赓续“老西藏精神”,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到最艰苦的、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敢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芋,做到眼里有光、心中有数、手上有活、脚下有风,让青春在努力奋斗中展现最美的姿态。

  原标题:《招才引智,西藏发布“英雄帖” 根在基层,青年助力“解难题” ——科技部青年干部赴西藏开展“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