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园,让课后服务更好玩,绿苑小学打造喜闻乐见的“优+生境乐园”

  

  每周三下午,长宁区绿苑教育集团的三所小学将课后服务活动场地搬进离学校不远的绿园八村里的“乐颐生境花园”。绿苑小学、哈密路小学、虹桥机场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们通过自主报名,分批次轮流组成“绿色小先锋”社团。在生境花园,学生们深入了解平日居住社区里的“自然宝藏”:在“空中种植园”“生境博物馆”等真实的自然场地中参观、体验和实践,认识更多濒危物种,利用生境花园的河水做水质检测,收集雨水做净水实验,学习如何有效利用土壤种植有益生态的植物等。有趣、有用、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学生校外学习的视野与体验,激发学习潜能,让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理念深植学生心中。

  【让课后服务“玩”出新花样】

  相比学校的原有场地,绿园八村里的“乐颐生境花园”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是目前上海最大的社区生境花园,并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如何整合这些资源,更适合三、四年级小学生?学校在家校社资源的优势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新泾镇团委、绿园八村社区共同协作,精心打造学生喜闻乐见、深受家长喜爱的“优+生境乐园”。

  

  在“优+生境乐园”的每次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场地都是不同的。乐颐生境花园毗邻苏州河支流,花园里种植了各类植物,这里也是鸟类、鱼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自然栖息地。绿园新村第八居民委员会的四楼是上海首家生境博物馆,博物馆不定期邀请名家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合适的场所。在楼顶的“空中种植园”,种植了各类芳香植物。如何用足、用好广阔的育人天地?学校老师与新泾镇团委、华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老师共同研究,依托“生境花园”“空中种植园”和“生境博物馆”等优质资源,量身定制适合学生的学习体验活动。在“寻找绿孔雀”“珍稀动物在哪里”活动中,学生们与画家面对面,学习濒危物种的相关小知识,通过绘画活动进行环保宣传。在“净水魔法”活动中,学生在“生境花园”的河道边收集河水、测量水质,在自主探究中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对孩子们来说,在真实的自然中体验实践,使课后服务内容更丰富。

  

  怎样向社区居民宣传环保理念?如何根据云朵的形状预测天气?怎样保护社区里的土壤?……学校在已有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思维习惯,为每一次活动设计了一个驱动性问题。面对解决一个真实的、有趣的问题,三所小学的学生组成混龄小队,在团队协作中共同完成任务,不仅结交了新伙伴,还能在完成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合已学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让课后服务“玩”出新花样、“玩”出新精彩。绿苑小学大队辅导员冯洁说,有了丰富的学习场地,学校力求让学生每次活动的学习体验能融合学科知识,让每一位来到“优+生境乐园”的孩子能在实践中有新的收获。

  【构建课后服务协同育人新生态】

  为了让课后服务更具育人价值,在“优+生境乐园”的设计中,学校将“芳香植物”“自然笔记”等特色课程有效延伸至社区,学生们原先在学校的“妙萃角”“七彩芳香园”里种植芳香植物,制作“自然笔记”观察植物生长,来到社区后,他们的劳动实践场地更广阔,整片“空中种植园”都种植了各类熟悉的芳香植物。自下苗后,每次活动前,孩子们为植物松土、浇水,在“土壤实验室”“自然观察员”“植物标本DIY工坊”等活动中进一步了解植物对自然与土壤的重要作用。在绿苑教育集团领衔校、绿苑小学校长周鹤珍看来,从校内到校外,通过课堂延伸与课程融合,让劳动观念、生态环保与科技强国等丰富内涵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优+生境乐园”也是开放、共享的。学校坚持“让课堂教育走出学校,让校外资源走进学校”,根据课后服务的不同内容,邀请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新泾镇社区志愿者、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课后服务。长宁区河道管理所相关工作人员为孩子们细致讲解社区河道水质;在“捕风行动”“光阴客栈”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悉心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学具,每次活动后,还为学生们布置绿色环保类的学习小任务,比如:采访家长的出行方式、记录家庭的用水用电、制定家庭“节能小计划”等。家长化身学习伙伴,协助指导孩子共同完成任务,构建课后服务协同育人新生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许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