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被污名化: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孩子
□谭芳 (郑州大学)2023年春天,李萌入职了湖北一所公立小学,成为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她是记者采访中被举报次数最多的。粗略估算,在春季学期就有十几次,到最后,她“听到那些举报的理由都想笑”。由此引起了关于教师被扩大化举报背后的担忧。(10月3日《北京青年报》)不实的扩大化举报致使教师被污名化,很多教师为求明哲保身,连对于学生正常的监督也在克制,比起学生敬畏老师,似乎老师更加惧怕学生,然而“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孩子,这股逆潮应当被有效治理。此前,教育部针对体罚学生、有偿补课、骚扰学生、学术不端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零容忍”并严肃处罚,而伴随着这些“真问题”陆续被发现,一些不实的扩大化举报也随之而来。仅在2021年,就有7起幼儿园虐童、性侵等不实举报在家长中引起巨大恐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被夸大的事实,例如有老师因为晚三个小时回复家长信息或者作业布置太“少”而被举报;因为穿了一条裙子而被投诉穿得“妖里妖气,不像正经人”,不容忽视的是,这些扩大化的举报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老师的教学行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戒备与对立。从孩子的教育角度来说,家校本是一体,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的分隔交流的有限以及近些年教师端的丑闻频出,加剧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不信任感。家长在履行监督校方职责的同时也会因为学生的在校举动带有一定的情绪化,例如熟悉的学生换座位问题带来的争端,而举报也成了这一情绪的发泄口以及家长迅速且有效地实现自己需求的途径。通过举报这一正当的方式来实现教师行为的规范化,遏制教师的失职行为是值得鼓励与支持的,但是在生活中教师表示他们收到的大多是琐碎甚至有些离谱的理由,家长的这一行为看似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实则降低磨灭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很多负责任的老师被举报调换,会对学生形成反噬,是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的。“一旦出问题担不起这个责任”这是现在许多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道出了老师的无奈与卑微。那么教育部门在面对这些举报时,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对双方权益的维护呢?对于举报,首先要做的是要分析查证,不能偏听偏信一面之词,确认不讳的举报要予以惩戒,而对于教师的不实举报也应当及时澄清,对于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行为也应当坚决抵制,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拒绝对教师的污名化与“跪”式教学,让教师挺起身板育人。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