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审在即
10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发言人杨合庆介绍,10月20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继续审议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等。
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杨合庆表示,根据各方面意见,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的草案二次审议稿拟作如下主要修改:一是增加调动种粮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的规定,并明确有关农业保险的规定。二是强化对耕地质量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定;增加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内容;对地方政府开展撂荒地治理及有关措施提出要求。三是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做好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稳定供应和科学合理使用相关工作。四是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应当加强本单位食堂的管理,纠正浪费行为。五是增加国家加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发挥粮食国际贸易作用的规定。六是在粮食的定义中进一步明确杂粮的范围。
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增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但在实践中,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偏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此,国家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体系。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对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投入机制、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作出规定,明确采取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在此基础上,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次审议稿进一步作出修改完善:在总则中强调调动粮食生产者和地方人民政府保护耕地、种粮、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积极性;为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健全保障政策体系,明确国家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开展商业性保险业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做好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稳定供应和科学使用相关工作,强化农业生产相关保障。同时,通过增加国家加强大中型灌区建设与改造、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建立健全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防御技术研究应用等内容,全面保障粮食生产,为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抓粮积极性夯实基础。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近年来,国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实施一系列措施,守住耕地红线,初步遏制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但是,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作出以下修改完善:一是规定国家建立严格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量质并重、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用养结合与建管并重的原则,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二是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撂荒地治理,采取措施引导复耕。家庭承包的发包方可以依法通过组织代耕代种等形式将撂荒地用于农业生产。三是规定国家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制定相关规划和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推广改良盐碱地有效做法,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秀萍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图片:视觉中国监制:高雅 编辑:邓荟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