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做好战“疫”战“贫”加减法

  □本报记者董新英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而特殊的春天里,佳木斯市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一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方式方法转变的“加法”,一边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对脱贫攻坚影响的“减法”,为这个春天开好题。

  企业复工为增收做“加法”

  近日,位于桦南县的黑龙江鸿展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积极生产。防疫期间,该企业从生产燃料乙醇迅速转产医用酒精,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该公司行政副总吴明华介绍,企业2019年11月投产运营,因疫情防控需要,公司迅速进行工艺调整、新上设备,大年初二实现转产,每天生产消毒用酒精600吨。除了在产业方面发挥带贫作用外,该企业在粮食收购和劳动力就业方面向贫困人群倾斜。

  “每个月工资3400元,供吃供住,比我外出打工赚的多”,孟范友说。他是桦南县大八浪乡东安村建档立卡户,在该公司当一名维修工。公司综合部部长夏长虹说,从企业投入运营至今,已有30位贫困户在公司就业,开铲车、做保洁、做仓库保管员,薪资都在2200元以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同时,企业在收购贫困户自种玉米时每斤收购价格上浮一分钱,累计收购贫困户玉米15000吨,仅此一项贫困户就增收3万元。桦南县扶贫办主任葛本东说,近期将组织一次招聘,搭建起贫困户与企业间的就业桥梁,实现贫困人群稳定就业和增收。

  龙头企业复工复产,启动扶贫车间,开发公益岗位……佳木斯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决战脱贫攻坚工作,巩固全市5个脱贫县的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做好疫情影响的“减法”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加法”,4000余名贫困群众收入不减,做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

  找市场消除务工难做“减法”

  让贫困人群参与疫情防控,实现就业与疫情防控双赢。佳木斯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切实做好光伏扶贫促进增收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导县级政府加快光伏扶贫发电收入结转工作进度,实现光伏收入420.85万元。变被动为主动,结合国家光伏政策,落实2020年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承担公益岗位任务的工资和参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劳务费用支出的要求,科学开发保洁、绿化、电站管护等公益性岗位6561个,其中新增防疫宣传员、防疫巡查员、防疫消毒员、防疫网格员、卡点值守员、卫生保洁员等岗位1985个,实现疫情防控和持续增收双赢。

  桦南县开展“点对点”包车直达运输,打通返岗“最前和最后一公里”,目前累计组织10批次14辆客运专车共运送外出务工人员245人,其中贫困群众75人,实现疫情防控与稳定贫困户就业两不误。

  据悉,佳木斯市提前与贫困户谋划新年的产业发展、脱贫措施、就业、就学等计划,摸清了全市剩余劳动力中因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以及有意愿发展产业、参与疫情防控等基本情况,叠加信息手段解决外出务工的“减法”。为满足贫困群众就业意愿和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将“春风行动”就业招聘会改为“网络招聘会”。截至目前,佳木斯市贫困劳动力已外出务工9756人,其中,省外务工1545人、省内县外务工857人、县内务工7354人,把疫情期间就业风险降至最低点,贫困劳动力增收实现最大化。

  种特色菜 棚室抢“春”忙

  连日来,汤原县胜利乡胜利村日光温室大棚里,婆婆丁的销售已经接近尾声。一个大棚一年种三茬,一茬婆婆丁、一茬花卉、一茬蔬菜,一个棚室可收入8万元。

  胜利乡党委书记刘大伟说,棚室是增收平台,但棚和棚不一样。合力村的大棚由村党支部书记张健利带头经营,他正组织村民移栽茄子、辣椒等蔬菜苗到棚室里,雇佣的10名村民中有6人是贫困户。而伏胜村大棚园区内,示范性培育了牛奶柿子这一品种的有机果蔬,上市后每斤销售价格预计近40元。

  汤原县扶贫办主任牛力介绍,扶贫资金支持棚室等扶贫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用租金收益带动贫困户受益。此外,还可带动贫困户务工增收。在汤原县太平川乡义兴村木耳大棚园区,木耳菌袋已经入棚,即将开始挂袋。这个基地辐射周边7个村屯500余人务工增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今年租金收入20万元,可带动贫困户100户增收。木耳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作用突出。位于汤原县的黑龙江亮子奔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加工于一体,依托大亮子河有机黑木耳生产基地带动周边20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栽培,吸纳24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依托汤原镇食用菌基地项目,惠及汤原镇294户494人实现增收。

  在桦南县,桦南镇双合村越冬韭菜产业园里第一刀韭菜马上就卖完了。村党支部书记周长青说,目前园区里已经销售韭菜7.2万斤,实现收入14万元,带动贫困户23人务工,人均增收3200元。今年第二期90栋大棚正在建设中,加上一期28栋大棚,预计118栋大棚可实现年纯利润120万元。

  在桦川县,悦来镇东旺果蔬合作社扶贫车间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发展生产经营。合作社理事长李东介绍,合作社共销售水果柿子4000余斤、草莓5000余斤、发芽葱等蔬菜13000余斤,净利润达15万元,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5人,月人均增收2000余元。疫情期间,合作社将新鲜果蔬配送到居民小区,实现了销售的“逆袭”。

  据悉,如今佳木斯市107个扶贫车间已开复工59个、有序准备复工48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近1300余人,人均月增收800余元。佳木斯市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开展消费扶贫专项行动,收购大米、杂粮、豆油等农副产品43.75万吨,现已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带动贫困人口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