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教育初心使命 育爱国善教之才
玉溪师范学院 通讯员 黄凯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玉溪师范学院因师范而生、因师范而兴。学院前身为1978年5月经云南省批准设立的“师范专科班”,198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改建为玉溪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7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玉溪师范学院,开启师范本科生教育。
45载春华秋实,45年接续奋斗,玉溪师范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致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扛起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和担当。学校秉承“至真至善 致美致用”校训精神,坚持立足滇中、扎根玉溪、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努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和滇中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云南尤其是玉溪和周边地区培养了7.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以其师范底色、办学特色、服务成色,玉溪师范学院在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征程上树起一座丰碑。目前,学校以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为牵引,以专业综合评价和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着力优化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机制,完善育人条件,专业建设成效位居全省州市高校前列。其中,美术学、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等1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数量位居州市高校第一。
玉溪师范学院银杏林 通讯员 董正福 摄
初心 形成教师教育玉师模式 杨曌,女,2017年毕业于小学教育师范专业,志愿到西藏任教,至今在当雄县公塘乡中心小学担任语文教师。杨曌用心用情、潜心钻研,乐教善教“燃灯”的脚步不停歇,2023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曹良鑫,男,2017年毕业于环境科学专业,云南马车夫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主要从事云南“水果B2B供应链”线上水果批发。2021年营业额达2亿元。目前赋能超过1500家水果门店,为成百的种植户及供应商合作伙伴解决水果销售问题。
刘倩倩,女,2017年毕业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期间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一篇,荣获省政府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2020年硕士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云南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
这些,只是玉溪师范学院潜心培养、走向各行各业成为精英的几株“桃李”。多年来,一波又一波青年学子在玉溪师范学院成长成才,他们胸怀报国之志、坚定为民情怀,带着玉溪师范学院的深深烙印,在人生大舞台上担当作为、挥洒激情。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玉溪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姜家雄表示,玉溪师范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新时代强师计划为引领,面向云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四个强化,打造教师教育玉师模式,着力强化学生的爱教之心、懂教之理、会育之法、善研之能。截至目前,学校拥有师范类专业15个,师范生占比达51.2%,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地方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师需要。
强化师德养成,构建师德养成体系。学校坚持德育为先,系统开展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爱学生教育、践行师德教育,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新的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常态化开展学习一个规范、学习一个榜样、学习一位导师、学习一名校友的“四学习”活动,将师德教育融入日常、融入课堂、融入实践,引领学生热爱教育,永葆教育的理想、信仰与情怀,筑牢学生爱教之心。
强化专业素养,优化专业素养养成体系。打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着力培育学生懂教之理。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97%以上,学校成为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连续13年获“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
强化育人能力,拓展育人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着力实施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等工作,培育学生会教之技。近三年来,开展社团特色项目150项,参与学生2万余人次,学生社团建设不断项目化、课程化、品牌化;6支团队获全国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立项。
强化创新创业,完善学生学会发展体系。学校构建“一阶段全覆盖+二阶段个性化+三阶段精准化”的三级递进、分类培养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在“双创”课程优化、平台打造、师资队伍、实践强化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善研之能。近三年,师范生100%接受创新创业教育,12.5%接受自主创业培训,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7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90项。
潜心 全面认真落实以本为本 “院子里,丁香花开了,老师带了几朵落花来。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什么是丁香花……”日前,在微格教学试讲课程中,玉溪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大三学生彭坤先经过精心准备,精彩展示了课程导入技能,让小组的同学深受启发、学有所获。
“选择玉溪师范学院、走进玉溪师范学院,这片土地浸染了我。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彭坤先告诉记者,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熏陶,要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信念愈发坚定。
走进玉溪师范学院,各个学院及班级的学生充满自信,激扬青春风采。
近年来,玉溪师范学院“以本为本”,潜心巩固本科教育地位,切实加强党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截至目前,学校普通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在3000人左右,新生录取分数逐年提高,生源质量持续向好。学校在省内分专业按省一本、二本批次录取,志愿录取率平均达88.18%,2023年一本批次录取专业达9个。学校在省内招生线差呈逐年上升态势,高分录取考生和高分录取专业数量逐年递增。
学校强化党委对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确本科教育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定期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学工作会、科研工作会、思政工作会,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部署。近三年,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80余次,认真执行学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学校听课管理规定,通过参加实地调研、教学检查、听课、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校领导常态化听课270余节次。
校长亲自抓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履行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亲自抓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组织编制《玉溪师范学院二级学院建设发展方案(2023—2025)》,明确各学院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抓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主持制定《玉溪师范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3—2025)》,明确发展目标,优化专业设置,推进专业建设战略性结构调整;抓教育教学改革,组织修订《玉溪师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3版)》,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环节,推进三全育人,提升育人水平。
玉溪师范学院全力保障本科教学,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经费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按照统一管理、教学优先、分项切块、包干使用的经费管理办法,优先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转,教学经费逐年增长;资源配置优先保障人才培养,投入2.04亿元进行教学建设,不断加大教学资源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投入,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3.66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9.37万平方米,在有效保障运行基础上,所有科研设施都向学生开放,学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全天向师生开放,空间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考核分配激励教育教学,制定《玉溪师范学院教职工岗位履职考核办法》《玉溪师范学院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等,激励教师潜心教学,彰显教书育人风范;管理服务人才培养,人财物向本科聚焦,确保各职能部门把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作为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并落实“八个优先”,办学理念、工作重点、资源配置、教师投入、激励机制等首先在本科聚集,同时,强化责任落实,做到本科教育教学考核全覆盖。
匠心 锻造精品品牌为国而歌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走进位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聂耳和国歌研传基地,一面面院墙上,立体浮雕栩栩如生,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以时间脉络娓娓道来,“为国而歌”四个大字笔锋苍劲、直抵人心。
玉溪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段红云表示,学院作为聂耳故乡的唯一本科高校,聚焦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深化立德树人的特色育人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筑牢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逐渐形成了为国而歌学术品牌、爱国主义课程品牌等6大品牌,形成了响应号召、立足优势、融入体系、推进“五进”、合作共建、持续改进等经验做法。
坚持科研育人,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为国而歌学术品牌。2020年10月,学校成立聂耳和国歌研究院,聘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33位专家担任研究员。2022年5月,成立玉溪市聂耳和国歌研究会。先后与中国田汉研究会、上海国歌展示馆、云南省博物馆、聂耳母校等多家聂耳和国歌研究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多次举办全国性聂耳和国歌理论研讨会。
深化课程育人,培育思政精品,打造爱国主义课程品牌。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聂耳和国歌为特色、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支撑的“1+1+X”课程思政体系,将聂耳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将聂耳作品列入学生艺术实践课程,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于每门课程。
注重实践育人,践行聂耳精神,打造“对话聂耳”实践品牌。构建并完善了上1门思政课、唱1首歌曲、参加1次实践活动、创作1件作品、参加1次现场体验等“5个1”聂耳和国歌实践育人体系,多维度创新实践教学,形成20余项涵盖践行聂耳精神的实践内容。学校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等多项荣誉。
学校强化社会服务,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红色之城基地品牌。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建设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2020年,学校建设集收藏、研究、交流、教育为一体的“聂耳和国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年举办“聂耳和国歌文献图片和书法作品展”,联合举办“中国的声音——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展”。
突出文化育人,培育文艺精品,打造聂耳文化文艺品牌。坚持把讲好聂耳和国歌故事融于大学文化建设,立足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着力探索和挖掘红色文化育人品牌的玉师表达。近年来,学校创作的漫画电影《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文化精品《时代先声》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
推进协同育人,创新联动机制,打造时代强音育人品牌。把聂耳和国歌作为“U-G-S”协同育人的有效载体,构建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成立玉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硏究中心,聘请20名中小学一线教师担任研究员,联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手拉手”共建等活动,覆盖16所大中小学,2021年全员培训中小学生4480人。
同心 探索深化产学研用融合 近三年来,玉溪师范学院毕业生省内就业率平均占85%,玉溪市内就业率占34%。专业对口率平均达84.51%,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较高,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与地方基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高度契合。同时,用人单位对玉溪师范学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整体较高,近三年来均在98%以上。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牢记以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时代新教师为己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党团一体、班团一体共建‘3351’行动。”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殷素梅介绍,明确“立师德、铸师魂、强师能”3项目标任务,构建党史教育红课、思政教育新课、师范技能专课3堂育人大课,团结带领师生党员、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在国歌声中成长;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坚定5年内成为一名骨干教师的信念。
合理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直是玉溪师范学院上下孜孜不倦的追求。
为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学校坚持校政企协同育人,实现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化办学,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连接;校企共建云南省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安全重点实验室、空乘专业实训室、农产品分析检测实验室等,促进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近三年来,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项,学校成为云南省应用型示范校建设单位。
在玉溪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投资1.2亿元与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与北京广慧金通公司共建空乘专业等,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与企业发展相同步;遵循OBE理念,根据行业企业需求重构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设立3个专业方向,引入实验课程17门,实验模块276个,空乘专业引入企业课程8门。
为培养市场需求人才,学校还构建双创育人平台,依托校内资源,建设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陶瓷项目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美术学院“设计+创新与产业联动研发中心”、商学院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院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如今,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已成为玉溪师范学院的一个品牌,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田野抢救、传承教育、创新发展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美育实践的同时,将爱好、事业和产业融合在一起。
下一步,玉溪师范学院将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协同共建的特色产业基地、优势企业为载体,努力促成产学研各方在沟通协调、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良性合作发展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达成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经济效益并举的共赢机制。拓宽校校、校企、校政等合作渠道,通过联合共建平台、交流合作、项目培育、交易展览等多种途径,积极在成果转让、技术转移、联合攻关、产业孵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把握全市产业链建设多层次人才需求,把产业学院建在玉溪百千亿产业上。
云报全媒体记者 浦美玲 李苏榕 通讯员 廖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