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经常坐动车上班是什么体验?
他每天通勤往返于丰台和通州,通勤路上,他写了书,取得了博士学位。
讲述人: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肖克的妻子
长距离通勤
我爱人是一中院的法官。因为家庭原因,我们2018年搬到了通州居住,每天他开启了“极限通勤”模式。
每天早上,他6点就出发上班了:需要先骑车到地铁站,挤28站地铁,下车倒5站公交,实打实体验地铁一号线的早高峰。夏天到单位衣服都湿透了,很是狼狈。
有时他会选择一条“舒服”点的路线:先骑车到乔庄东城铁站,坐城市副中心线到北京西站,再挤7站公交到单位。
每日往复,单程2个多小时,晚上回家时间可能更久一点。
每次看到他回到家狼狈的样子,也是心疼的,好歹都法院工作十年了,还是法官,咋越来越像“北漂”了,要不开车吧。
他嘿嘿地说,开车多堵啊,“北漂”就“北漂”呗,只有满身的烟火气,才能融入到更广阔的烟火气当中。
通勤路上读博士
他说最喜欢、最舒服的路线是坐动车这一段路。
2009年我们相识于蓟门桥下小月河畔,我俩是同班同学,他是行政法专业,我是宪法专业。毕业后,他入职法院,成为了行政法官,我到了司法局,从事行政立法工作,从各个角度讲,我们彼此非常了解。
我知道他在路上都干了多少事情:除了在构思,就是在写作、学习。人多挤的时候就思考,很多调研写作的灵感、破解案件的思路都是在通勤路上琢磨出来的,有时还在路上就跟我分享思路。人少一点的时候,他就会掏出书本,看书、学习、写作。
这几年,可以说他是在通勤路上取得了诉讼法学博士学位,刊发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个人专著《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研究》。
我由衷为他高兴,也真心心疼他。
肖克
“时间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
不加班的话,他每天晚上到家也得快8点了,跟女儿简单交流、简单晚餐之后就自己进书房继续学习、研究写作,周末也很少休息。
有一次女儿问,怎么老不见爸爸。他满是心酸,意识到疏忽了对女儿的照顾。自那以后,他约定每周六除特殊情况,都要带孩子出去玩一趟,将周六定为“亲子日”。
现在,别看他时间上总和自己较真,但是从来不会因为工作缺失家庭角色,忽视对孩子的陪伴。他说“时间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
一年半了,坚持得还不错,5岁的女儿也逐渐和爸爸“熟络”起来,爷俩也有了他们的“小秘密”。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讨论法律问题的时候,有点激烈,女儿还会有模有样地过来劝架,没准这个小家伙,将来也是个法官吧!
像他爸一样,挺好。
肖克一家
原标题:《讲述 | 通勤路上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