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带来了什么?|“一带一路”十周年
2023年,是共建“”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合作文件。
巴基斯坦东北部的杰赫勒姆河上,卡洛特水电站于2022年6月29日正式投产,年均发电量约32亿千瓦时,可满足当地500万人的用电需求,有效缓解了巴基斯坦长期受制的电力短缺问题。这是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优先实施项目,也是“”倡议下首个大型水电投资项目。
非洲大陆上,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建设和运营的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项目在2023年1月开港运营。莱基港项目是尼日利亚首个现代化深水港,也是西非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可以容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货轮。港口投入运营后有力推动尼日利亚对外贸易,为经济发展注入,并将持续创造大量工作岗位,造福民生。
2022年,卡塔尔打响,从比赛球场,到供水网络,再到电力保障,中国制造为卡塔尔提供了有力支持。沙特阿拉伯正在建设的未来城,也已看到中国企业中标,逐步开始参与建设的步伐。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全球治理带来新思路。
激发共建国家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对共建国家的经济增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兆源认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也是激发产业升级的动力所在。
一方面,中国投资致力于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如中老铁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有助于沿线东盟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更加便利地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在共建国家内部打造标志性基建项目,如印尼雅万高铁、越南河内轻轨二号线,这不仅能加强各国内部的交通连接,也能进一步促进国际互联互通,从而降低营商成本,促进相关产业扩能升级及全球和区域经贸往来。与基建投资密切相关,中国企业还在一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打造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投资在这些区域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落户,进一步提升了当地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此外,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创造效应。与中国企业投资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就业机会是改善民生的关键因素,因其可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帮助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愈发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协助当地社区开展防疫管理,为偏远地区修建学校,解决少数民族村落通电和通信问题,并以实物形式进行公益慈善捐赠等,这些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直接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这一趋势体现了中国企业在投资合作中的可持续理念,为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社会进步和共同富裕贡献了积极力量。”陈兆源表示。
帮助边缘国家回到国际舞台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亚洲和地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陈晓晨认为,“一带一路”涉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其将那些曾经处在边缘地区的国家重新拉回到了国际舞台,岛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和非洲、东南亚相比,岛国体量相对较小,更能体现大小国家平等合作的精神。在过去,这些国家可以说是国际社会的边缘地带,它们离欧亚大陆隔了千山万水,这种地缘的阻隔,也对当地民生发展十分不利。十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取得了颇多进展。这从高效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与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都有所体现。”陈晓晨表示。
十年来,中国同10个建交岛国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以及一系列的合作规划,政策的互联互通,为发展、合作打下了基石。
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进行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还善于进行多边沟通和合作,双方对话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021年10月,首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发表了《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联合声明》。疫情发生以来,双方举行了两次应对疫情副外长级特别会议。双方还建立了经贸联委会、农业部长会议、渔业合作发展论坛等双多边对话机制,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库、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等一系列合作机制。
十年来,在太平洋岛国,桥梁、港口、码头、机场航站楼等基础设施切实落地。在贸易方面,中国和太平洋岛国的贸易投资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发展合作也是中国同其进行资金融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双方也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深化。
中国还与岛国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在当地推动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在医疗卫生、体育方面、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也有所提升。
“在这种良性的双边、多边合作的环境下,太平洋岛国更有底气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推动自创自驱的地区主义。”陈晓晨表示。
提升全球治理效能
共商共建共享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也是中国全球治理观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领域贡献了“中国方案”,也同时提升共建国家治理效能。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共商共建的全球治理观。作为一种新型的全球治理观,共商共建共享强调了治理的多元主体、开放包容和公平公正,是解决当前全球治理失灵、失衡和失序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治理领域,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坚持都是一以贯之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具体的全球治理领域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突出基础设施议题中增长议程与气候等议程的平衡。稳妥参与全球债务治理,缓解发展中国家债务风险。在能源、粮食、气候等可持续发展领域探索降低风险的长效机制与规则,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陈兆源表示。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能提升共建国家治理效能。陈兆源认为,中国企业的投资可以增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税收,从而强化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为政府提供更多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并激励政府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进行长期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投资可能推动当地政府改善营商环境,以吸引和保护外国投资。这可能包括改进法律制度、提升行政效率、打击腐败和保护等方面的举措。在某些投资项目中,中国企业还可能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政府治理效能。
债务陷阱是个伪命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有一些观点选择性无视“一带一路”倡议给参与方带来的发展红利,刻意突出债务、环境等问题。
在非洲地区,近年来美西方为破坏“一带一路”建设,阻挠中非关系发展,提出了多项口惠而实不至的对非合作倡议,并抛出“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杨宝荣认为,在上世纪70、80、90年代,非洲有自己的发展计划和改革方案,但这些计划大多依靠“艰苦奋斗、自立更生”,这种“自力更生”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现代产业中很难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提高非洲整体经济发展韧性及致富能力,有目共睹,凸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优越性。
“‘一带一路’倡议尊重全球所有国家,中国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给每一个合作国家应有的尊重,基于这样的原则,大家才愿意合作,而不是‘按照我的方向,听我的指点、用我的模式,我才给你贷款’;第二,从联合国的划分来看,全球许多贫困国家都集中在非洲,一些中小型的内陆非洲国家大多也是资源匮乏型国家,这些国家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脆弱,靠单一的市场无法解决困境——既没有外资进来,又没有资源输出,也没有特色产业。先天条件制约了他们发展,所以必须通过外界的帮助。值得注意得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就一直在强调‘泛非主义’,期待能建设非洲的,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基础设施,十年来,中国在与非洲共同推进当地现代化进程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杨宝荣表示。
陈晓晨也认为,事实上,从源头上来说,债务问题是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主要攻击点之一。“对于本身资源、资金不是很充分的岛国来说,如果运行良好,融资也是国家进行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太平洋岛国的债务主体并不来源于中国,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以及国际机构(例如世界、亚洲开发等)”。
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展望下一个十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纵深发展背景下,将为世界发展治理带来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陈兆源认为,进入下个十年,“一带一路”倡议需继续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各共建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一是共同加快工业化进程;二是共同追求低碳化发展;三是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四是共同加强机制和能力建设。
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认为,目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已有诸多重要成果,未来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展现积极态势。
“在金融合作领域,中国和一些海湾国家进行了本币结换结算,方便双方贸易互通、投资建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的主权财富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纷纷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可以说,阿拉伯国家和中国未来的金融合作前景还是相对乐观的。”李绍先表示。
陈晓晨认为,中国要继续秉持平等尊重的原则,与太平洋岛国共建“一带一路”。而支持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海洋合作,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下一步同太平洋岛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
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的时候提出,中国的太平洋岛国政策秉持“四个充分尊重”:一是充分尊重岛国主权和独立,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二是充分尊重岛国意愿,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三是充分尊重岛国民族文化传统,坚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四是充分尊重岛国联合自强,支持岛国落实《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安全、包容、繁荣的蓝色太平洋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