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新校长爱读英文小说
浙大新校长 爱读英文小说
核心提示
8月1日,当着浙江大学百余老师的面,新老两任校长的手握在了一起。
今年6月原校长潘云鹤离任,杨卫接任浙大校长(副部长级)一职。
52岁的杨卫是中科院院士,留美博士,此前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浙大是今年以来第10所更换了校长的教育部直属高校。
在交接仪式上,两任校长穿着几乎同色的短袖衬衫,人生去向却完全“相反”:杨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中科院院士,来到杭州接任浙大校长职位;而潘云鹤生于杭州,在浙大28年,今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正部长级),离开浙大后将至北京赴任。
一个52岁,一个60岁,两人颇具戏剧性的交接被媒体称为“南北易帅”。
老校长潘云鹤是个典型的“老浙大”。而北京来的新校长第一次亮相,就细数了自己和浙大的渊源:“我虽然主要生活在北方,但也和许多浙江大学的老师和领导们一样,与浙江大学有着不解之缘。”
杨卫的父亲杨光华1941年到1945年是浙大的本科生,抗战后曾留校任教。杨卫的儿子杨越,2000年到2004年在浙江大学就读。“今天我到浙江大学与同志们一起工作,我们家祖孙三代的浙大之缘终于圆满了。”杨卫说。
杨卫本人的经历与浙大倒没有多少渊源:曾在陕北插队,1976年,他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不久后,成为清华大学“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1984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美研究生,杨卫在美国布朗大学以优异成绩拿到博士学位。回国之后,1989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97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2004年9月,调任教育部。
7月31日晚上,杨卫乘坐飞机到达杭州,次日下午,他和老校长潘云鹤进行了一番长谈,“主要是些工作上交接的事情”。
8月3日,新校长二度亮相,对着台下22多位院士、20多个学院的院长和学术带头人,杨卫在报告中对浙大办学经费等相关数据信手拈来。杨卫还对国际国内的大学教育情况进行了介绍,“浙大可以找性质类似的大学比如美国的一些州立大学,做一个比较,这样对发展的情况可以了解得更清楚”。
“杨校长对浙大,是提前做足了功课的。”一位老师说。
父亲与儿子都曾在浙大读书
爱看英文小说和外国电影
“一个有航空背景的年轻院士。”杨卫正式上任前一个多月,一位浙大学生就在校内BBS上发布了“有关新校长的小道消息”。
在院士中,杨卫确实年轻,2003年当选时还不足50岁。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黄克智和清华大学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方岱宁,一个是杨卫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一个是多年学术团队的副手。今年1月,以这三人为核心完成的“铁电陶瓷的力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项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杨卫选择的都是国际前沿课题,不仅在国内是第一个开始做,和国际学术动态也始终保持同步。”黄克智和方岱宁都这样评价他。
“杨卫在学术界的人缘、威望都很好,对学生也很和善,懂得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作为研究副手的方岱宁说自己得到了杨卫的很多帮助。而杨卫的几个学生,如今也成为力学界的学术带头人。
这个“赶时髦”的科学家还很爱看英文小说和外国电影。经常和杨卫一同到国外出差的方岱宁知道,每次出行,杨卫必带几本英文小说,在飞机上看,在宾馆里也看,剩下的空闲时间,都交给了电影院。
“工作的时候效率高,玩的时候也会玩,做什么都很投入。”黄克智记得跟杨卫一起出国开会时,“别人晚上只看一部电影,他一看就是三部”。
教育部里的学者型官员
2004年夏天,杨卫在家中接到了教育部部长周济的电话,对他说了要将他调任教育部的事。
当年5月,杨卫刚刚接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职务。“我说这边才刚开始,电话那头说这个工作更重要,跟我这样讲,我就没辙啦。”他笑着说。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也是一个新机构。2004年1月,教育部设立该司,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
2004年9月,杨卫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当时我们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确实觉得有些可惜。”
现任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副院长的仲政是杨卫回国后第一个研究生。仲政说,杨卫在国内力学界是最有为的学者之一,而清华航院也是刚成立,他突然被调到教育部,同行都有些意想不到。
“不过,从更高层次来看,这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有帮助的,因为他能力全面,后来做了很多实事。”仲政说。
2005年7月,杨卫对目前每个博导平均要带五六个博士研究生的现象提出批评,提出再不控制博士点,教育质量将下降。
仲政回忆,杨卫身为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在写博士论文时,杨卫从内容到文字甚至英文拼写,都改得很仔细,最后整篇文章,杨卫共改了七八遍。
同济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在和学位办主任杨卫的接触中发现,“他特别好打交道,没有官员习气”。
而对这个职位,杨卫对它的定位是“差不多是教育部内行政职务里学术味最浓的职位”,他说,一般要求是院士或者较知名学者,这样才好和学者们交流。
背景
大学迎来校长换届高峰
教育部网站信息显示,仅在今年,就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更换了校长。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换届是年龄因素下的自然更替。
这些新任校长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多是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而且不少有海外留学的背景,有开阔的视野和新颖的观点。
清华大学教授方岱宁认为,近两三年的高校领导班子换届,和我国知识界的人才结构有关系。在度过了“文革”期间的人才断层之后,原有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很多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而恢复高考早期的本科生、研究生如今正是四五十岁的年纪,正是在事业和学术上年富力强的时候。
“一批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上任高校校长,应该说体现了上级主管单位优化高校领导干部团队的意图,思想更开阔。”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潘懋元说。
在各高校的现任校长中,另一比较普遍的特征是,有一段时间的官员经历。
潘懋元说,因为中国的校长是个事务工作的决策者,如果他本来是某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那他上任校长之后就是矛盾的,他是继续钻研学术,还是全心投入学校管理事务?所以,没有行政经验的学者和没有学校工作经验的高层官员来当校长,可能会碰到很多问题。最好的就是,有在学校担任系主任或教务长的经验,或者有一些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层管理经验,这样的人做高校校长,应该是不错的选择。(0910201)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