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是年轻教师
月朗星稀的夜,我整理着曾经讲过的《冬天》一文,一字一句温习着课堂实录,依稀有教研组长高平老师的影子。
那时我是个年轻教师,第一次在区里上公开课。虽没有经验,但我会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字斟句酌,兢兢业业。我很仔细地完成每一篇教案,教案里有黑、蓝、红三种颜色。黑色是第一次备课,蓝色是听组内教师课后的修改,红色是自己上完课后的补充。我常常质疑自己,明明那么精心地备课,为什么还是上不好?为什么别的老师的课看上去游刃有余,而我总是捉襟见肘?其实我更担心的是,学生会不会因为自己年轻而不能得到好的语文教育……
日子就这样在忙碌、焦虑和自我怀疑中慢慢推进,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成长为一名老教师。显然我的愿望不能马上实现,因为日子要一天一天过,教案要一页一页写,课要一天一天上。就这样在期待变“老”的无望等待中,小心翼翼地过着每一天。
其实,那时我的成长环境特别好。教研组长高平老师、备课组长姜荣奎老师,还有语文组大咖王波老师,他们像三座大山屹立在我面前,随时让我可以登高望远,欣赏语文教学的美景。每节课我都可以先听课再上课,有时还能学到一些教学的方法和设计的技巧,尽管有时会有东施效颦的尴尬,但更多的时候,我也能觅得一二分的精彩。
工作第二年,我要上一个全区的公开课。这是我从教以来遇到的最大舞台,通宵达旦一宿未眠,仍没有找到适合的文章。就在这时,高平老师拿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我如获至宝,欣喜不已。
又几乎是一夜未眠的备课,换来第二天试讲的一塌糊涂。组内老师在保护我年轻的“小心脏”时,否定了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他们纷纷出谋划策,帮助我分析文本。试讲、评课、否定、修改、再备课、再试讲、再修改……除了听组内老师的建议,这个阶段更多的是自我的感悟。我明白了,课堂不是“背”出来的,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细致的把控才能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做一条能带着小鱼游泳的大鱼,让他们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尽情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我还明白了,对于文章的解读要“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轻放过”。
那次,我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但结果好像没那么重要了。公开课让我真正学会了上课,也让我感受到身边的老师对我的影响,“维丽,别着急,沉住气。”这是高平老师的叮嘱。
行走在课堂上,我变得自信了。而这种自信,绝不是因为赛课成绩使然,而是我发自内心地感觉自己好像走在教语文的路上。
直到有一天,我也成为指导老师,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我一直在探求这中间的界限,后来感悟到,哪里有什么界限,只是一种经历和心态。每个人的成长,都有那么艰难的几年。可是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又怎么可能只艰难这几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发展使命,只要想拔节生长,总会遇上挑战。但是,那些真心付出过的日子,会铭刻成最深的记忆,鲜活在每个平淡的日子里,经得起未来我们一字一句的温习。
深夜的风吹动记忆,想念那些曾经为我在黑夜中秉烛的引路人。如果可以,我也想擎起一支烛,照亮他人,也温暖自己。
(作者单位系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6月05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