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A设计学院课程|植物议会
CAFA设计学院课程 | 植物议会
植物议会
Plants Assmebly
植物议会将以植物为视角,发起一场游戏式的词源追溯,参与者与学生将通过分享、对谈、游戏等形式建立起平等的对话,通过新的课程模式,打破知识传播的壁垒,通过相互学习、共同学习来营造一种开放式的交流。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的文化、批评与策展课程,将组织两场植物议会,邀请跨学科背景的策展人、学者、批评家、设计师,通过集体讨论,共同探讨由植物生发的跨学科议题,在公共领域中实践当代策展与文化研究的能动性。
本年度议题将包含“植物经济“、“植物智能”、“人类世中的植物风景”。通过对于“人类世”及人类活动对于生态干预的反思,探讨植物与人类历史发展、植物的智能与权力、植物与社会构建、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其中,既包含对于殖民扩张主义带来的那些有名的经济作物的研究,也包含对地区植物与地域发展关系的深入探讨,同时也包含含对于那些在历史中被主动或被动遗忘的植物的研究。
学术主持
宋协伟
学术召集
薛天宠、李贝壳
第二次植物议会
“长白山人参:人类世视角下的知识与神话”
2022.10.28 13:30-16:30
于渺、刘雨佳、刘希言、张理耕
腾讯会议:827-9794-0366
第二次植物议会参与嘉宾
于渺
于渺是一位生活在北京的研究者和策展人,研究兴趣包括现当代艺术展览史、生态政治、能源基建和地缘诗学。她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 “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寓言”、“百物之息”(OCAT双年展2021)、“从海参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写真伦理:中非影集”等。于渺近期发起的长期研究策展项目“北方x人类世”专注于从东北亚出发的自然认知和生态缠绕。
刘雨佳
刘雨佳,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近期创作主要通过影像来探索记录性现实与虚构的张力。
刘希言
刘希言,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M双年展”“CAFAM未来展”“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办公室成员。入选文旅部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策划展览获得文旅部2021年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项目。著有《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一书,主编《闲步观妆: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大系·中国古代书画卷》等。学术论文散见《美术》《美术研究》《艺术设计研究》《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等。
张理耕
张理耕,长期从事当代艺术领域的研究与策展、文化批评专栏撰稿等工作。拥有法学教育背景并专攻艺术法理论及实务。多次受邀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柏林、伊朗德黑兰等海外机构进行研究驻留。2020至2021年间曾于北京中间美术馆任访问策展人。
第一次植物议会回顾
2022年10月14日下午,设计学院策展方向文化、批评与策展课程的第一次“植物议会”以嘉宾分享与工作坊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关于“深层生态学”及“环境、技术、媒介与社会所构成的多重生态”的讨论与反思。
议会分享现场
艺术家张天怡
艺术家张天怡以植物智能为线索,从植物智能的认识史、植物的权力、生态学和生态艺术史四部分来展开讲述,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去理解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植物智能不是新事物,达尔文认为植物根的尖部具有引导根部生长运动的能力,这就是一种智能,其作用就像低等动物的大脑,它接受感觉器官的信息并指导动作。英国学者安东尼·特雷瓦斯提出植物智能的概念,他把其定义为“可感知自身环境的能力,即能够处理并整合感官知觉,还能据此决定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在植物智能概念的基础上,张天怡着重分析《植物智能计划》如何以新技术媒介和材料去修复被人类异化的生态关系作为艺术形式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关系,通过作品中深层生态学“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视新视角,去探讨“??类中?主义”的平等?态关系。在生态学、植物学和生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和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语境下,张天怡鼓励作为艺术家、设计师和策展人的同学们基于课程中的方法和工具去研究和行动,去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新见解和新途径,以促进生态长期的健康与繁荣。
策展人邢丹
策展人邢丹从展览《勇敢者的阳台-营养、材料与未来生态》出发,分享了展览从概念生发到最后落地呈现的过程和其中的思考,展览中“阳台”给我们一个新的未来生态视角,这是一种在地性技术与自然力量混合的生态系统的隐喻,也是一个根植于生活的技术与联合一切人与非人类力量的实验场。在分享中同时也展示了这个展览中多种植物在漫长的展期与展览现场所呈现出来的相互缠绕的生态关系与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环境、技术、媒介与社会所构成的多重生态,并展开对未来的想象?科技与艺术以及跨学科的研究交融给策展提供了一个互相交叠的语境,自然与文化紧紧地纠缠在一起,我们需要用新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认识我们身边物质世界的活力与相互的关联,用一种横向的关联和广泛的想象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其中具有不同的时间性和感知维度。技术与环境的综合体构成了其自身的独特开端与其相应的自主性,我们可以重新展开面向这个系统的思考,或者,将它放置于某个相对具体的现实环境中。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景下,需要我们找到一个根植于生活现场的艺术实践与展览叙事的方式,去联结过去、现在、未来、科技、社会,在一个交叠的空间中感知技术的诗意与生活的温情,去重新思考当下人与万物的关系。
中国美术学院章文线上分享
此前,课程还邀请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影像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方向的章文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享。从摄影术诞生不久后的第一本摄影书中的植物图像出发,探讨植物作为非人形象在视觉文化史中的演变及其由此带来的视觉权力/利与视觉殖民等问题。由植物这一意象(image)切近殖民/后殖民主义、性别研究、植物哲学、地缘政治、数字生命等议题,通过讲者提出的“视觉生态美学”达至“去人类中心”的方法与实践。
议会工作坊
在工作坊阶段,我们以游戏的方式邀请三位讲者,各自提供一个与之研究领域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思维延伸训练的出发点,同学们从词语出发根据各自的经验与理解,共同对于词语的客观含义和衍生意义进行扩充与发散,形成了一张由大家共同创作的,由不同角度和见解共构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进的梳理,过程中反思词与物的关系,及词语中蕴含的权力话语。
工作坊导图
植物通讯
互联
后自然介导
学术主持
宋协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他是致力于知识持续更新的艺术实践者和设计推动者,关注设计新学科、启迪学术新思想的创新教育者,始终以全球化的思维视角、国家的顶层战略和社会化问题的系统研究推进着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学术召集
薛天宠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召集人,设计学院展览部负责人。以当代艺术、设计发展流变为基础,结合展览史和研究已有展览模式,对策展实践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探讨。同时,在可感知的空间范围内,对空间叙事和阅读体验进行设计规范;以视觉表达作为图像阅读本体,在平面载体和空间载体之间进行视觉语境转换,探讨图像视觉的在地性实践。
李贝壳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策展方向教师,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博物馆与文化政策方向,先后获得伦敦艺术大学与金斯顿大学策展方向硕士。研究关注文化在策展实践中的广泛含义与应用,并以实践探索不断扩展的策展边界。
课程介绍
文化、批评与策展
授课教师
薛天宠、李贝壳
授课对象
本科二年级,本科生三年级,研究生二年级
植物词源档案——人类世之后
批评关键词:植物全球化、植物地缘政治、资本积累、攫取、物的议会
“文化、批评与策展”将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领域进行考察,通过学习文化批评中的重要理论,思考如何将系统地将新知识转换为由视觉、物体、空间、与叙事构成的展览话语,同时思考如何在公共领域进行呈现。
课程将聚焦在文化的历史与当代性话语,将具有典型性与非典型性的文化特征结合时代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课题过程中将理论看作一种具有流动性的主体,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对体系本身的反思,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具有思辨性的策展思维。
课程分享
张弛
硕士毕业于英国金斯顿大学现代设计策展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理论方向。现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致力于研究设计中的跨文化交流。博士论文以茶为媒介,探索18世纪中国与英国之间的文化互动。出版译著《茶味英伦——视觉艺术中的饮茶文化与社会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专著《茶杯里的想象:18世纪中英茶贸易与设计文化交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计划于2022年11月出版。
尚宗梁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态危机设计研究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社会创新设计专业,探索将设计作为工具解决社会问题与生态挑战,研究项目包含食物浪费研究,盲人感知体验研究等。
视觉设计/仙人(刘世豪)、CMING(金曦明)
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以全球性视野为面对当下社会未来发展战略构建教学体系,本方向立足人文社会中设计实践行为的发展变迁,聚焦在当代设计策展领域和空间叙事领域,对设计思潮进行批判与反思,对物象感知和情境体验提供研究路径。
设计策展研究
课程在讲授策展历史与理论发展流变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讨论与项目实践,研究已存的策展模式,同时探讨不同的策展行为,以及对策展而言什么是“当代性”,如何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语境之内去审视?课程通过介绍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策展领域的广泛应用,力求对策展相关议题的切入与讨论方式更加多元异质,从而以不同的视角来拓展当代设计策展的潜力与可能性。
展览设计研究
展览设计探讨如何将策展的观察与思考进行表达与传播。其首要目的在于对解释性区域的规划,是一种由多种专业元素构成的同步协作,并随着语言表达与视觉表现之间的对话而逐步展开的辩证过程。展览设计介于美术、建筑和视觉传达设计之间,并带有历史环境的痕迹,而当代展览的理念一直都在变化。作为构建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媒介,展览呈现了一种共享的、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各学科交叉参与的过程。展览通过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暂时性、偶发性,以及高度不确定性为人们提供一种面向当下的路径。是如何利用具体的、内在的陈述模式为其观者构建意义的。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智慧城市)、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