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清华、北大985博士竞聘高校辅导员,是人才的“高开低走”吗?
作者:杨阳,一枚码字不辍的80后高校教师。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以真诚的观察,猎取稀缺的有趣和价值。
来源:经管之家。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来源。
最近,一则消息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根据《武汉大学2021年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招聘启事》,经资格审查、初试和复试等环节的考核评估,武汉大学人事部确定了30人(均为90后)为学生辅导员拟聘用人选名单,总共有22位博士毕业生入选,在这则清单上出现了清一色诸如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的身影。
什么时候连清北博士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当辅导员了?这算不算是一种“大材小用”,名校博士毕业后选择当高校辅导员亏不亏?
1
高学历人才选择当985院校辅导员,
待遇、福利,晋升空间如何?
其实,高校辅导员如今早已不是社会大众眼中既非教师又非行政的尴尬岗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岗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地位还在不断地增强。
2017年9月,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确认高校专职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在辅导员队伍规模建设方面也划出了明确的数字:“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
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已达到4002万人,按该比例计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应达到20万以上。而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仅有13万人,而近些年随着本科、硕博士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可以预见高校辅导员规模还将进一步增长,未来各类高校辅导员的招聘需求还会比较旺盛。
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还在不断提升,2020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1]专门提出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不仅专门划定了辅导员的职称、职级“双线”晋升道路,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而且还单独设立了考核标准和培训项目,制定了专门的激励机制和晋升制度,要求省级教育厅和高校每年要抽调优秀辅导员出国交流学习,开展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
如今,高校辅导员序列评副高、正高职称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而在待遇方面也并不是“低人一等”,已经与教师编制序列的基本一致。如果是博士入职辅导员,大部分院校都会给出同等水平的安家费,同时享受省市财政人才引进福利。
(图片来源:知乎网站)
具体的待遇水平如何?在知乎上有一位南京高校中级职称辅导员爆料每月固定到手工资8000-9000元,年终绩效3W多,各类奖金和补贴不算,加上公积金实际一年税后收入可达15-17万,虽说在南京算不上高收入,但是也可以称得上“小富即安”;此外,也有微信公号爆料称西南地区某顶级高校辅导员岗位,第一年到手即可达到16万多。[2]
(图片来源:北京理工大学人力资源部公众号)
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招聘辅导员时开出的入职第一年薪金可达21万元,博士学历应聘则享受一次性青年教职工津贴5万元,正式事业编制还给解决北京户口,还给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问题,这两类许诺在帝都可以值多少钱,北漂都知道。
你可以说在北京这并不算高收入,但是咱们扪心自问这样的工作到底香不香?
而高校各类非现金福利如班车、餐费、通讯费、住宿补贴、工会福利、子女教育等更是一应俱全,考核标准并不是完全唯论文、项目数量,寒暑假、绩效、奖金一样都不少,竞争压力可能还小了一个数量级都不止,在当前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相比专任教师编制更稳定(请看下文解释),何乐而不为?
(图片来源:知乎网站)
从晋升角度和职业发展来讲,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途径也比较丰富。在具备一定的职级和工作经验之后,高校辅导员可以转岗到思政教育或者专任教师岗位,也可以获得外派挂职锻炼的机会,也可以向行政岗位如学生处、国际处、宣传部等部门进行流转。
而最正常的晋升路线则是在院系升职为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然后条件成熟后进行院系间横向流动,或者在后勤、资产管理处、工会等行政部门担任副职,作为干部锻炼多年之后,未来还不乏转为学院书记、职能部门处长等晋升机会,发展空间也是比较成熟稳定的。
2
是“理性”还是“屈才”?
为何名校博士不做科研,反而去争抢辅导员岗位?
回过头来看,清单上这一水的顶尖名校博士放在任何地区、任何单位都可以称得上是“人中龙凤”,为何放弃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而愿意“屈才”去做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哪些?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做出了具体规定[3]:
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党团和班级建设
学风建设
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危机事件应对
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理论与实践研究
看起来条例清楚的职责,到了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老师却需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琐碎事务进行大包大揽,无论是院系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宣传部还是校团委,都有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突然袭击”,可以称得上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学生的各类情况也是层出不穷,比如评奖评优、换宿舍、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助学金、请假、生病、入党、失恋、夜不归宿、作弊、打架、实习、缓考、晚会、社团、迎新、毕业、学生活动、心理健康、精神导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辅导员老师付出无限的精力和时间,他们还需要保持学生工作的高度热情,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非常高效地完成各部门领导布置下的繁杂各类工作。
能干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老师,必须是人才中的人才。
绝对不能说是“屈才”。
在许多博士毕业生看重的事业编制方面,国家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八部门文件要求“不得用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方式聘用辅导员,各地要积极支持并监督各高校落实专职辅导员人事管理政策,因地制宜设置辅导员岗位津贴,并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4]
在当前高校事业单位改革山雨欲来之际,高校辅导员是在政策上确定能够优先保留事业编制身份的群体,而且待遇绝对还要继续涨。
例如江苏省教育厅在《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中提到:“按照师生比1:200的要求,2020年底前专职辅导员全部配备到位,2020、2021、2022年度专职辅导员进入事业编制比例分别达到50%、75%、100%。”[5]
许多博士选择入职高校的原因无非“稳定”,一旦科研教学岗的投资回报比太低,又充满着风险,比如如今双一流院校“非升即走”的教编入职体系,还有专坑博士的“专职科研岗”,一二线城市名校辅导员的“编制”就显得更为“金贵”和重要。毕竟对于很多博士来说,科研并非是唯一追求,不少人只是希望能够拿到更稳定的工作而已。
相比硕士层层选拔的笔试面试环节,博士则可以直接进入面试,入职机会远超硕士学历竞争者。高校在面对如此的供需情况下,在保证辅导员事业编制身份的同时,还规定了一定的服务年限,因此对应聘者提出“博士优先”也并不是难以理解的现象。
博士入职辅导员岗位后,其实也拥有着一定的优势。经历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拥有更强的科研能力,博士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升学规划、科研起步等方面,都有着“过来人”的经验,能够有更清晰、长远的视野,能够对学生提供很多帮助。而自身也可以继续进行相应的研究,继续成长为专家型辅导员,在申报国家各类思政教育方面的专项课题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
更何况,在面临一定的转岗机会时,博士辅导员的“硬条件”比较充分,无论是行政岗位、挂职锻炼还是专任教师,他们很容易就能够抓住,对于一些希望“先上车再买票”的博士来说,这也是一种“曲线救国”,发展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从全国高校的范围内来看,双非高校在辅导员招聘时大多只要求硕士学历、党员、学生干部经历、六级证书等。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一些东北或西部省份,名校博士生引进绝对是高校领导的头等大事,基本上还是不太会出现“人才错配”的情况。名校博士愿意去争抢的高校岗位,必定还是985院校或者一线城市热门高校单位,以便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钉牢”城市区位和发展平台。
3
专职辅导员开始走向专业化、专家化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是“又红又专”。
他们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精准的政治素养,拥有充足的政治底气和知识储备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能够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专业工作能力[6],才能“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语)。
在00后大学生开始进入校园,知识更迭日新月异,辅导员自身的知识储备、学识技能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能力,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明确提出“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目标。
当前学界也提出了“专家型”辅导员的概念,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复合型的更高要求——既要精通专业理论,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又能够熟悉学生工作实践,同时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管理能力,对学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能够对学生工作进行理论研究、调查研究,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并取得一定建树,还可以在校级层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也是未来各类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方向。
就目前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调查数据来看,本科及以下学历占比超过75.9%,硕士研究生占20.4%,整体学历层次偏低[7],未来建设专家型辅导员队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亟需一大批博士学历人才。
当前大多数高校招聘辅导员岗位时虽然没有强行要求博士学历,但至少都为“博士优先”开了绿色通道,985高校辅导员招聘出现这样名校博士扎堆的现象,并不能用“杀鸡焉用牛刀”来概括。
4
水涨船高,
难道博士群体已经开始内卷了吗?
博士毕业之后的出路被大众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从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学术工作,但是也有不少比例的毕业生走向了各类企业研发管理、中小学教师、大学辅导员、基层公务员等岗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原来封闭于象牙塔的精英人才开始外流,并且开始涉猎原本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机会,算是一种人才层面的“降维打击”。
(图片来源:卿石松.博士毕业生就业多元化及质量特征分析.2017届博士毕业去向)
从卿石松等关于2017届博士毕业生去向调研数据来看,985高校博士毕业生除了高校、科研设计单位、医疗卫生单位之外,还有超过27.4%的毕业生走向了党政机关、中小学教育单位、企业部门、部队等,实际数据已超出普通公众对博士就业形势的预设情景。
博士毕业生把自己框在科研院所、高校的这个框框里,其实算是一种“执念”,毕竟学术金字塔顶尖的学者毕竟是少数。
我国博士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海外人才回流明显,学术劳动力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竞争激烈,尤其是985院校或一二线城市高校的教职竞争更是如此。内卷在所难免,在我国各大高校当政者把各类大学排名当成“政绩”来追求的时候,对博士入职群体进行的“非升即走”制度,就成为了一种追求短时间出成果的高效率“剥削”,科研环境并不安稳和谐,而是充满了追求“短平快”的急功近利。而焦虑、压力,则成功转嫁到“青椒”群体身上。
事实上,很多在读或毕业后的博士群体中,从来不乏抱怨科研工作压力太大,研究成果发表太难,在认清了自己并不太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现实之后,不愿意继续投入到学术圈“血战到底”的那一类人群。
谁能规定博士毕业的人才只能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
博士毕业只能代表接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能够运用科学工具解决学术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能够满足获取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份荣耀并不代表他/她适合做学术,继续向前走科研道路,也更不代表他/她的未来必须与所学专业严格“绑定”,而没有选择未来生活路线的自由。
(图片及数据来源:李莉方,李威《扩招与限度——博士人才培养规模的测度》)
如果而从博士群体整体人才出口的角度来讲,我国博士规模反而是供小于求,博士毕业生占总人口比值相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差着5倍的距离。欧美地区发达国家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非常宽泛,心态也更为平和,并非因为受过了专业学术训练,就意味着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不可。
博士毕业并不一定要去高校拼“教编”或者去科研院所继续坚持专业研究,而央企国企、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学以及政府选调,都还是对博士们“求贤若渴”,这几年比如杭州余杭街道开出二十万年薪招博士、北大地球物理博士选调为湖北谷城县主管科技副县长、深圳中学招聘清北毕业生开出30万年薪等新闻层出不穷,可谓是广大天地、大有作为。喜欢高校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安定的工作氛围,在衡量收入、发展、风险和个人志趣之后,博士毕业后选择应聘做高校辅导员,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认真而客观的选择。
人才是不会被浪费的,毕竟他们经历了层层选拔、学习和历练,而未来多元化的就业途径和更宽容的社会环境,才能为宝贵的博士人才们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武汉大学招聘大批博士担任辅导员引热议,名校博士也难逃内卷了.生物学霸公众号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
[4]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人就《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答记者问.
[5]我国高校扩招背景下辅导员队伍建设浅析.里瑟琦智科教观察企鹅号
[6]王小宇.新时代高校应着力推进又红又专辅导员队伍建设[J].文教资料,2019(29):135-137.
[7]赵元,李军.论高校专家型辅导员及其塑造[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46-48.
5年,经管之家公众号6500篇文章,
这里是丰富而全面的经管知识库+财经百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