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航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日前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未来教育和技能2030会议暨第九届非正式工作组会议。会议颁布了历经三年研制和修订的经合组织《教育2030学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该指南既不是评价框架,也不是课程框架,而是一个新的学习框架,提出了未来教育愿景以及期望学生具备的素养。它支持更广泛的教育目标,并指出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实现个体幸福和集体福祉,为2030年及以后的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视角。

  明确知识类型和技能范畴 强调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经合组织教育2030项目一直致力于未来教育与技能发展中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研究,以及在脑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为成员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支撑。学习指南框架明确强调的内容已融入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之中。

  此外,其他一些研究成果同样为课程改革导航。例如,行为或经验在提高大脑适应性能力(或可塑性)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大脑休息”对于自发性创造力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课业负担过重的风险在于阻碍了这种休息;在设置学习目标和进程时,需要考虑“大脑的发展性”;元认知对于教育结果具有积极作用;成功的人生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社会情绪能力;社会情绪技能可被教授,在这方面的投入会有回报;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对学生成绩、行为和社会情绪能力、健康具有积极影响;教育者对于促进学生幸福感非常重要,负面情绪会传染。

  再如,生态系统理论(Bronfenbrenner,1979)应用于课程实施领域,即生态系统由宏系统(对学校宗旨的信仰)、外系统(政策、教师培训机构、非政府组织)、中系统(教师、行政管理者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微系统(课堂、课外和家庭)和学生(课程体验和学习结果)五层构成,学生是这个嵌套系统的中心。有效的理论用于课程实施,有助于寻找不同层次教育系统在课程实施中的影响作用,进而最终影响学生成绩。这些研究成果为全球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指南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不仅倾听学生的需求,更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进一步明确核心基础中的知识包括四种类型: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认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包括认知和元认知技能、社会性和情绪性技能、身体素质和实践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尊重、公平、个人和社会责任、正直和自我意识,以建设更加包容、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强调创造新价值的能力、缓解紧张和矛盾的能力以及承担责任的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指南虽然不是课程框架,但从学习者以及未来发展需求和培养目标的视角,为各国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指南采用指南针模型形象生动地诠释其核心内容。强调学生在不熟悉情境中航行时所需的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南以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转化能力,即创造新价值、缓解紧张和矛盾以及承担责任的能力,是未来教育中期望学生具备的重要素养;能力及价值观将在预期—行动—反思循环模式中不断得到培养和发展。

  成员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整合目标、能力和素养培养

  如何将课程目标、能力和素养培养分解、贯穿、落实在学习领域和学科中,一直是许多国家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澳大利亚的做法值得借鉴。

  作为经合组织成员国,澳大利亚积极投入教育2030项目研究,并充分利用研究成果指导国家课程改革。近年颁布的《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国家课程(8.0版)》以八大学习领域、七大通用能力、三大跨课程优先事项为主体框架,全方位、多维度构建了国家课程三维模型。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包括读写能力、数学能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批判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民族认同感以及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将学习领域及涉及的学科作为能力培养和跨课程优先实施的主要载体,从而全面实现未来教育发展目标,明确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

  在科学学科课程改革中,澳大利亚更新了科学学科课程目标。新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对当前和未来的科学应用作出全面且基于证据的决策和判断,并能考虑到决策涉及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以及对科学争论和诉求作出评价和辩论。其次,完善课程标准框架和内容。修订后的科学课程标准包括课程设计原理、目标、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关键概念、内容系列结构、内容描述、年级水平描述、学科内容范围和编排、术语表等。尤其是将国家课程七大通用能力落实在科学学科能力培养要求中。

  例如,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科学学科中体现在通过调查、基于证据作出决定以及分析和评估证据而提出问题、做出预测、猜测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中。学生通过积极探究发展对概念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在思索对世界的观察时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可以提升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利用和设计新方法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的科学课程,澳大利亚科学教师协会推出了《澳大利亚课程:科学在线》,为教师提供了可以直接应用的教学计划范例。教师协会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推行“5E”教学模式,即5个学习阶段: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详细说明(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该模式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可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已成全球趋势。

  借鉴国际趋势和经验 助力我国课程改革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总体部署和规划中,在“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面向2030的课程、教材建设和改革需要放在宽广的国际视野、前瞻且高远的站位和精准的战略设计中去思考和抉择,深度剖析全球课程发展特点及趋势,批判性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启示。

  强调个人幸福感和集体福祉是未来教育发展最终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但今天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给学生幸福,所以教育在教给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的同时,首先要教给学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端正态度和价值观,把人培养成幸福生活的人。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具有积极心态、优良品德、健康体魄,能自主劳动、发挥潜能并快乐有成,真正的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个人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眼前与长远的有机统一。促进幸福有赖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即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成长环境和关系的建设,包括家庭、学校(课堂、班级、学校)、学区、社会环境的积极建设,以及学生与这些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家校合作等)。

  强调与教育相关机构人士共同参与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

  经合组织教育2030组织各个国家的思想家、专家、学校网络、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社会伙伴,旨在帮助教育系统内相关人员有效实施课程改革。该项目允许相关人员交流想法、相互学习和比较教学实践,有助于创建一个新的学习生态系统。未来我国的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应吸纳更多群体参与,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加强互联互通共享。尤其是关注和倾听学生声音,加强学生主体性、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培养。

  国家课程建设需要有法可依、依法执行

  从国家层面,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开发、研制、实施、修订、更新、评价等都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理有据,确保课程建设规范而缜密。同时,研制或更新完成的课程改革纲要、行动纲领、课程方案、计划和标准等应通过政府立法确立,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正式颁布,明确各级课程实施管理部门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依法实施、监督。需要加强和完善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合法性、规范性和严肃性。

  课程建设需要科学理论和最新科研成果支撑

  通过分析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笔者发现,课程建设与实施离不开强大理论和科研成果的支撑。例如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对于促进不同教育层次互动和推动课程实施有重要影响;脑科学研究成果强调行为或经验在提高大脑适应性能力(或可塑性)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对学生成绩、行为和社会情绪能力、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课程研制需要课程设计与分析框架

  国内外经验表明,国家课程研制包括课程改革行动、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等的研制。参照国际组织对各国基础教育课程调查问题及分析工具,根据历次课程改革经验与问题,尤其是在研制课程方案和计划时遇到的挑战,建议研制或修订课程时首先要开发“课程设计与分析框架”,即在研制国家课程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及课程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以维度、子维度和具体描述来体现构成。其中主要维度需要涉及教育目标、设计指导原则、学习领域或学科划分、核心能力(素养)、教学及学习方法建议、教学时间安排、目标对象及受众和教材(包括数字化资源)开发等。每个维度包括若干子维度,每个子维度下包括具体描述说明。它既可作为课程设计思路和框架,又为后期课程分析和反思提供核查工具。

  课程改革需要整体规划,统筹设计,重在落实

  在培养目标层面,以“学习领域+学科”将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统整、规划,不同学段包括不同领域及学科;以基础教育评价指标描述期望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在课程内容层面,需要解决好现有课程负担和必须新增内容的关系;在教学时间层面,将规定时间和弹性时间相结合;在教学场所层面,打破教室、学校、社会的时空界限,倡导“社会即学校”“工厂即课堂”。在课程管理层面,解决好精心规划和有效实施、分级管理的关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责、权、利。

  在课程设置层面,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与实施,我国综合类课程、实习实践类课程、多学科融合课程等的设置,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相对薄弱,而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变革能力(包括创造新价值、缓解紧张和矛盾以及承担责任)的重要基石,是帮助学习者适应和塑造美好未来的重要桥梁,因此需要加大力度研究课程设置。

  在课程实施层面,建议将教材规划与课程规划同步开展;将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师能力培养同步研究。努力提升各级课程管理人员、研究人员的课程领导力,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创建国家课程与教材网站

  国家课程与教材网站是体现国家意志、展示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窗口。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的课程教材网站设计精美、内容丰富、操作方便,照片、插图、图表、音频、视频、动漫等巧妙运用,链接顺畅,可以让全球及时了解国家教育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学习评价等。因此,建议组织教育、信息、技术、艺术、媒体等专业人员形成研发团队,批判性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的特色,创建中国课程教材网,在展示我国课程教材建设发展成就的同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增强国际话语权和中国文化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本文系该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改革研究”[GYI2019045]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1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