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称还是官职?古代“博士”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博士”在现代汉语中是指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也是对取得最高学位学者的尊称,这一称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说文解字》云,“博,大通也”“通,达也”,“博”“通”二字同义,“博”即为“通”,博士本意即为通达之士、博通之士,本为对学人士子的尊称,史游在《急就篇》之中就提到,“博士者,多闻之士”。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这种说法。《战国策》之中有载,“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此处的博士就是对学者的尊称,是一种礼节性的称呼。
在养士之风盛行的先秦时期,权贵多延请“博士”为自己出谋划策,“博士”称谓的使用越发广泛,最终从私人幕僚开始向正式的国家官僚转变。齐威王之时的淳于髡是最早成为正式官员的博士,刘向的《说苑》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诸侯举兵以伐齐,齐王闻之,惕然而恐,召见群臣大夫曰:‘有智为寡人用之。’于是,博士淳于髡仰天大笑而不应。”淳于髡是齐王的臣子,“博士”应为他的官职。除了齐国,与齐国临近的魏国在战国末期也有博士官的设置,《汉书》之中记载,汉文帝时人贾山的祖父即“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
无论是尊称还是官职,博士在战国时期并不鲜见,沈约在《宋书》之中载“六国时往往有博士”,但是“博士”的发扬光大还是首推于秦,《史记》之中就记载到,“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早在秦朝初创之时,博士官既已登场:“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并在议定帝号时发挥了作用,在影响深远的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此时的博士积极参政、议政,丞相李斯上书时每称“臣等谨与博士议”,可见博士职权的重要。秦代博士还负责典藏文书,这也与博士官“掌通古今”的职能密切相关,秦始皇焚书坑儒,还特别强调所焚之书“非博士官所职”,即不是由博士所保管典藏的,可见在秦一代的博士都具备保管图书的职责。
秦汉鼎革,一部分秦博士在汉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汉高祖刘邦创制礼仪的即为“故秦博士”,献书恢复儒家经典传承的伏生亦为“故秦博士”。秦时的博士不仅仅为儒家学人,有姓名可考的秦博士之中有儒家、名家、神仙家等,这种兼容并蓄的作风在汉武帝时进行了改变。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官职,是为学官,专门传授儒家经典。及至唐代,“博士”的语义有所扩大,不仅仅是传授儒家知识的学官,精通于某一个专门知识的学官均称为博士,例如有“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直至宋代,“博士”不仅仅是学官,在民间也用“博士”称呼具有某种职业专长的人,如称呼茶馆伙计为“茶博士”,酒馆伙计为“酒博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