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士如同现在的博士,中了就能当县长,如今的博士也可以吗?

  古代的学子,十年寒窗,无非名禄。一旦侥幸,高中了进士,从此就走上了仕途,成为职业官员,就是古代的人上人了。

  

  这就是古代的科举制度设计,其实是存在很大悖论的。那些读书人,读的是所谓圣贤书,就是那几本四书五经大全,都是上千年的典籍的注解(还不是经典的全文,是钦定选编教材和大纲),这是“未来国家栋梁”的“知识的输入”;然后靠一两篇八股文章,高中巍科,这是知识的“输出”,他们的学术训练不过是写狗P文章,而且中举了就不会再写(说明无用嘛!就是当官的敲门石)。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他们学习和掌握的那些东西,于社会进步与治理有何关系?半毛钱都没有!一脑壳陈辞滥调和浆糊而已,当然,在有着明确功利目标的读书过程中,他们多数都学会了市侩,很懂世故,官场窍门早通了。

  

  这些书呆子,成绩不算太好的(比如三甲进士),就分发地方做知州知县,管着百里之地,十几万或几十万人口。他们来到一个陌生地方,除了满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套话,懂得什么?但他们不怕当不好官。

  

  对古代的基层治理,有句话,叫“国家政权不下县”,你瞧,县官下面,就没“朝廷命官”了。当时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乡里有强大的宗族,他们掌控着国家的最基层,宗族力量稳固,国家就稳固。县官只要把各种关系协调好了,保证地方的粮食物资和人力供应,地方稳定无事,没有大的冤狱,他就是好官。县官是流动的,但县衙“六房”(比照中央六部)之吏是土著,他们不流动,十分了解地方情形;再还有随县官来的得力师爷帮忙,在各方面关系中穿针引线,县官就更安身了,官儿做得很轻松。三到六年,地方不出事故,他就转官走了。

  这是古代的县官。

  

  但现在县官就没这么好做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不同了,当代社会更加纷繁复杂,基层领导干部需要更加丰富的经验和专门知识(比如经济学、管理学)。

  

  那么高学历就能做好县官?不能。过去学历高,能做宰相(比如张居正,在入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现在学历高,高到博士,却只能做专门的研究工作(所谓博士,恰恰不博,比如我们学历史的,都只研究某一段历史,那些上下五千年无所不通的,往往是不专业的“民科”),博士们毕业多去高校和研究院所,公务员考试招考,顶多硕士研究生就够了,招博士就实在太浪费了。

  

  这里必须要提到一点,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管理体制和当代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古代可以让进士直接去充当县令,现代不可能让一个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人去充当县长。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到县一级为止,县以下采用乡绅自治的模式。县级机构的构成其实也较为简单。除了县令以外,列入政府公务员序列的还有县丞和教谕。而我们在电视剧当中经常见到的师爷衙役都不是公务员。师爷是县令个人聘请的秘书

  

  一个人读到博士,如果还以“做官”为目标,可能他读书的方向就错了。所以,古代选用官员,其实就是为了选用品德高尚的人。那么,如何知道你的品德高尚呢?很多人为了做官,就开始想点子。比如,明明可以守孝一年,他却去守孝十年。还有在终南山做假道士的。以至于古代官场上充斥了道德作秀,对民生实务却不甚关心。

  

  而现代的选用标准,要求的是会处理事务,要的是实干,而不是讲究道德。这与古代的标准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