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不回国饱受争议,甚至被骂国贼,功成后带20名博士生回国

  1997年,我国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此同时,“人才强国”和“教育兴国”也一并被列为中国发展的基本策略之一。

  教育之所以兴国,一方面在于能够培养和塑造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普遍教育能够大大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人才强国和素质强国对于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缺一不可。

  01

  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提出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把握创新型科技,那就必须把握住人才的引用,唯有人才才能引导科技的创新变革,由此,人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留学生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高华健于1963年出生于四川普通的一户农家,家境固然贫寒,但这并未影响他对知识的渴望。“学习改变命运”一直是高华健父母对他的期望,而高华健本人从小也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理想。

  高华健具备出众的学习天赋,这一点就连他的父母都有些震惊,毕竟夫妻俩连小学教育都没有完全接受,谁曾想,竟然能生出这么一个极具天赋的儿子。

  高华健6岁的时候,和全村所有的学生一起迈进了学校的门槛,但是没过几年,凭借着不错学习天赋和自身努力的高华健就提前几年从高中毕业。

  

  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以外,要想发光还必须有一个充足的条件,恰巧15岁的高华健高考毕业之际,正赶上了1977年高考恢复。就这样,15岁的高华健走进了考场,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西安交通大学。不少人总是说,高考恢复的题目较为简单,但就是这样,高华健也没有被清北录取。

  对此,高华健本人从未有过正面回应。

  02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高华健毕业之际,硬是把从美国寄来的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家里,他想用这份录取通知书告知那些当初对他存疑的人。

  正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西安交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顶尖名校,可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清北才是中国的至高学府,可当大家看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顿时就一改往日的态度,开始纷纷向高华健的父母称赞。

  

  就这样,怀揣着梦想的高华健迈出了国门走进了哈佛大学。

  1984年,22岁的高华健顺利拿下哈佛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毕业之际,他也像其他海外留学生那般面临着人生此刻的重要抉择,到底是该留在美国还是奔赴祖国,当然国内的众多高校以及研究所当时也向高华健投去了橄榄枝,这当中就包括他的母校西安交大。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尽管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沐浴到了全国,彼时的中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不过与此同时也需要大量先进人才。

  可高华健看来却有不同认知,他觉得自己还是暂且先留在美国工作发展,等到日后带着充足的工作经验和学术成就,再回中国一展抱负。

  

  可当高华健的这个选择被传回国内之后,不少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在他父母看来却是情理之中。

  一时之间,“白眼狼”、“忘恩负义”等诸多污蔑性词汇全都一股脑地抛在了高华健的身上,高华健的父母在此期间并无言语,他们总觉得,儿子做出的抉择是对的。

  从1984年到2000年,这中间16年的时间高华健一直没有回国,他除了在个别节假日会从美国返回家乡看望父母,其余时间一直任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并经常飞往德国和美国两地之间。

  

  正是由于十几年从事于高端学术研究,这才使得博士毕业的高华健有着更为充足的学术科技经验。

  03

  不仅如此,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高华健,那些年一直不断收到欧美众多发达国家的邀请,为此,美国不惜一切代价让高华健加入美国国籍。为了参与美国更高端学术的研究,只能说高华健不得已接受了美国的绿卡,成为了美国的公民。

  不过毕竟1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国人对高华健的名字也越来越模糊,但中国学术界对于高华健加入美籍也保持较大争议。那个时候可能全世界只有高华健一个人清楚自己在干些什么,不管外界舆论如何,他只管做好分内之事,有些东西总要在明天见分晓的。

  

  2006年,43岁的高华健被美国布朗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截止当时,高华健出版的论文高达数百篇,其科研成果也已经得到世界公认。

  获得如此殊荣之后,高华健自觉“终于可以回国了”;同年8月,43岁的高华健带着20多名顶尖的留学博士生返回祖国。

  高华健的这个举动,让一直以来无数对他存疑的人,在他回国的那一刻均全部止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