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博士被质疑含金量:韩国“文凭工厂”的背后推手是谁?

  站在学术塔尖的博士,竟然不少来自韩国“文凭工厂”。继湖南邵阳学院花1800余万元引进23位“菲律宾高校博士”后,不少业内人士质疑韩国部分院校招收博士面试即可入学,线上上课,无需学术论文……含金量同样令人堪忧。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引发广泛关注。

  这类博士文凭到底含金量几何?背后推手是谁,我们又该如何填补监管空白?连日来,天目新闻记者多方采访后发现,韩国“定制博士”已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市场,入学门槛低,寒暑假上课,20万元左右就能拿到获我国教育部认证的博士学位。

  天目新闻记者查阅韩国教育部官网,历年公布的国内高校外国留学生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三年时间,攻读韩国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共计22564人,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20万元左右定制韩国“水博”

  “看到嘉泉大学在山东高校招收博士颇为活跃”,7月24日,韩国庆熙大学博士毕业的山东一高校教授张扬(化名)告诉天目新闻,他在韩国本硕博连读生活了10年,“知道这所学校此前类似于我们国内的专科院校,后来经过合并才升格为大学,实际在韩国排名比较靠后”。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记者网上检索发现,韩国博士招生简章出现在国内多所双非院校官网。比如河北经贸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太原师范学院、辽宁工业大学、邯郸学院等官网发布的《韩国又石大学中韩双语(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显示,博士学制 2.5 年,海外学习 5 次,每次 2 个月(寒暑假),学费与学杂费是23.8 万元,学生修完专业课并通过论文答辩即可获得博士学位。这份招生简章上称,学位受到中国及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认可,同时享受归国人员的相关优惠政策。

  这也让留学中介嗅出了商机。7月24日,天目新闻记者以读韩国博士为由向北京新梦想环球教育咨询。从业四年的中介小项介绍,他们推荐读韩国又石大学、世瀚大学等,它们招收博士需经过面试,但采取中文交流,只要你参加就基本能过,“毕业没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等要求,我们会配备一名中文翻译老师,他会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包括毕业论文”。“9月份入学名额已经全满,现在报只能等明年3月开班。”小项说。

  这类博士培养模式,在张扬看来不合乎常理。张扬向记者表示,他在韩国4年拿到庆熙大学博士学位自认为已经拼尽全力,“假期上课,两三年能毕业,明显是‘文凭工厂’的定制服务”。一名教育学研究者告诉记者,“这类博士,时间短、要求低,势必会造成学术不过关”,一名博士的正常培养时间底线是4年,包含专业知识学习,论文选题调查和研究,再确定博士论文方向和答辩。“而在美国大学里,如果能在4年时间拿到博士学位是牛人,正常毕业时间在5-6年。”

  “韩国教育要求我们谦逊努力,有责任感,所以让我养成一直努力的习惯。”张扬称,“定制水博”让他们这些苦读拿学位的博士们感到寒心,也违背了韩国高等教育的初衷,“实质与卖文凭有何差别?”

  “水博”泛滥,谁是背后推手?

  韩国院校推出的“定制水博”,在业内人士看来虽是意料之外,但也有踪迹可循。

  天目新闻记者注意到,韩国地域面积为山东省的三分之二,2021年人口总额为5180万人,仅为山东省一半,而在其教育部官网发布的《2021年国内高校外国留学生统计》显示,有365所大学招聘国外留学生,其中132所大学有留学博士生,院校多以私立为主。其中仅2021年,中国攻读韩国博士的人数达8821人。

  一名韩国在读博士沈毅(化名)告诉记者,韩国院校数量多,人口少,招生肯定吃紧,这类推出“定制水博”的不知名院校面临倒闭,迫于生计才开放营业。以他的读博经历看,校方为了招收学生,以容易毕业为原则,甚至开设中文课程。“这些院校的博导会在专业能力探测考试前泄题,大家复习下都能通过考试。”沈毅说,他的博导因为会说中文格外受欢迎,带的15位博士生中不乏双非院校的在职教师。

  河北经贸大学一则消息

  “定制水博”顺利毕业后,其任职高校对此喜闻乐见。6月28日,某高职院校官网发布《关于嘉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项目的介绍》,在费用这栏提到“学校报销上限为10万元人民币”。2月24日,河北经贸大学官微发布一则《我校与韩国又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圆满结束》的消息称,该校21名在韩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全部获得博士学位。究其原因,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高校鼓励教师攻读博士,除了出于达到硕士点、博士点等硬性考核标准的目的外,一所高校教师的博士比例越高,学校越能在争取经费、项目中赢得优势。

  事实上,受疫情影响,很多所谓的韩国博士,连韩国都没过去。以沈毅为例,读博两年多,每周一三五晚上在家线上学习。今年3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相关解读,“对于本应以面授方式学习的学生,因受疫情影响在院校允许的情况下在线学习部分或全部课程,所获国(境)外文凭证书在认证时不受影响”。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定制水博”在一定程度受招聘制度驱使。一些岗位招聘中,博士学历是入职的“敲门砖”,有了这个学历,无需笔试可直接进入面试,“这些红利会驱使更多人想去‘定制水博’”。

  专家建议:更应该将科研成果纳入入职考评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生赴国外读博很普遍,但是国外不同高等院校在办学体制、学术标准等方面参差不齐。“水博”乱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对此,天目新闻专访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邵兴江。他分析,“定制水博”现象层出不穷的关键原因是“目前博士毕业生的质量评估缺乏行业统一认证标准”。依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我国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国内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点进行抽查评估,“我们容易甄别国内高校博士毕业生质量,但是对国外不知名大学的博士含金量难以认定”。

  “学历仅是敲门砖,我们更该倾向于科研经历以及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水平。”邵兴江建议,“在招聘博士时,应该将其学术成果产出作为一个重要考评标准,是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比如人文社科领域,在高层次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就是一项很重要的科研成果产出。

  实际上,“定制水博”在高校中负面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大。邵兴江认为,“水博”文凭获得者在高校中享受相同人才引进“安家费”、薪资待遇和科研激励等,显然是一种隐性不公平,会对高校其他教师的学术积极性与成果产出等带来负面冲击。从长远来看,高校容忍“水博”充门面,会让“水博”们产生“既然混学历都可以,那我为什么还这么努力?”的自我质疑,扰乱奋发进取、有序竞争的良性氛围。此外,“定制水博”占用学校有限科研资源,尤其是在科研经费不宽裕情况下,学校需要考虑怎样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投入和产出,“如果高校在招人这步没做对,长期看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大”。

  如何杜绝“定制水博”,邵兴江分析,从高等教育治理角度看,要加强博士资格认证,特别是海外文凭的认证细化工作有待加强。高校招聘方面,文凭只是一个准入门槛,要在面试和录用环节加强学术表现绩效评价。此外,邵兴江建议扩大“国内高校联合培养博士”模式探索范围,这方面浙江大学和贵州大学建立对口帮扶已开展了数年探索,联合培养人才推动优质办学资源共建共享。

  “今天我们看到菲律宾、韩国‘定制水博’,可能隔段时间,还会在下一个地方泛滥。”邵兴江说,这是当下高等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的表现,我们亟需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图片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531) 8519 6822。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