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增颖:为了环保 10余年来花掉20多万元

      

  ▲任增颖支持对青少年进行环保知识普及。(任增颖供图)

  十余年,任增颖一直在为环保工作努力着。

  

  左图为:任增颖写的环保宣言。右图为:在东营,任增颖向小学生宣讲环保知识。       11月25日上午,在烟台海滨小区,记者见到了民间环保人士任增颖。此前,她因爱鸟而得来称号“神仙姐姐”,任增颖在文章中自嘲地写道,“从事环保事业后,10余年来,当年‘温雅’‘淑女’的感觉越来越少,脸上雀斑反而越来越多,神态也越来越像个‘泼妇’。”为了环保,任增颖10余年来花掉20多万元积蓄,工作也发生了变动。尽管如此,任增颖激情依旧,全心投入在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上。

  人生路

  这些年

  环保十余年,自费二十万

  打开百度百科,输入“任增颖”三个字,你会看到关于她的介绍,有单独一段写道:“因为爱观鸟,任增颖被人起了个外号——神仙姐姐。”在一般人看来,“任增颖”能够出现在百度百科里,意味着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个人名,而是名人。确实,任增颖自己也承认,她“被出名”了。“今年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我被提名。”任增颖无意中透露,“民间环保类项目里,9个人选出2人,我落选了。”

  任增颖并没有特别在意自己的“出名”,她出行时从不化妆,喜欢穿一双灰色的运动鞋,走起路来步子很快。在不少人眼里,这种形象与不少“公众人物”相差甚远。而任增颖做环保的初衷,也完全不是为了出名。她在东营的朋友卢工评价说,她是一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

  记者问起她从事环保事业这十几年的工作和生活,语速挺快的任增颖突然顿住,不知从何说起。“事情太多了。”任增颖说,“就只说今年的吧。”2012年年末,任增颖以一人之力,发起了“绿色阅读,传递文明”系列活动,游走上海、杭州、鄱阳、岳阳、襄阳,以及山东烟台、东营、青岛、泰安、淄博等20多个城市,为多所小学普及环境保护教育,向每所小学免费赠送百余本环保科普书,先后在不同学校及社区广场进行了40多场青少年环境教育普及及环境保护互动活动。同时,任增颖还沿途探访了环渤海湾山东段以及长江中下游近20处湿地。就在记者采访任增颖的前一天,她和一些朋友刚刚去威海荣成探访了天鹅湖。“多年以前,天鹅湖这个时候会有一万多只天鹅飞到那里,但是今年,官方数据才只有一千只出头。”任增颖脸上表情有些凝重。

  2012年,这一整年活动的费用,全部由任增颖个人承担,其中大部分费用花在了赠送给各地小学的书以及差旅费上。“我没有注册任何机构,属于‘独行侠’,所以申请专项资金很难。当然,这些年总在野外,也顾不上申请赞助的事情。”任增颖说,一直都是这样,这十几年她花了20多万元。

  不忍心

  “仙境”遭破坏,走上环保路

  从事环保事业,任增颖说仿佛是命中注定。“1997年我参加工作,一直以来,很喜欢地质勘探专业,但毕业后,受国内环保界前辈的影响,2000年的时候,自己的学习定位已经转移到了‘环境与经济法’专业方面。”任增颖当时希望,她日后能成为一个为老百姓打环境维权官司的公益环保律师。

  任增颖当时的想法是,以后她要依靠法律手段减少渤海湾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的发生,并希望通过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呼吁偷猎者停止捕杀她热爱的各种鸟儿。

  任增颖回忆,小时侯她在青岛胶南农村成长,对花草和鸟特别钟爱。9岁时,全家搬到龙口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居住。“那里三面环海,很漂亮,我小时候生长的环境就像‘仙境’一样。”任增颖曾在文章中写道:“海边有规则地种着许多松树,构成防护林防风沙;还长着许多低矮的灌木、沙枣树、棉槐条和沙参等……在那里生活很快乐。”

  但这种“快乐”,在任增颖开始上学后越来越少。“我15岁去东营念书,每次回来,家里的环境就变化一次。”任增颖说,为修路,很多松树砍掉了,风沙变得越来越大;因为锅炉队的出现,天空中多了一跟粗粗的烟柱;灌木、野草中少了兔子,野鸟也少多了。最终,任增颖记忆中的“原生态”,变成了一些旅游景点。

  “对我来说,有8年的时间是在外地求学工作,这几年每年能回家的时间不到1个月,无法时刻目睹感受它的变化,因此就有了旁观者的清醒,能较多观察、感受到那里环境的差异。”任增颖在2001年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正是有着这样的经历,任增颖强烈的环保意识,经人点拨,一发不可收拾。

  得罪人

  为保护生态,文章传上网

  1997年7月,任增颖离开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在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担任过团委、宣传、女工计划生育、地质技术等工作。在这个单位的不同岗位上,爱鸟的任增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拿着相机去黄三角湿地里观鸟、拍鸟。任增颖能喊出150多种鸟的名字,并非研究鸟类的她,成了很多人眼里的鸟类专家。就是在那个时候,同事开始喊她“神仙姐姐”。她因此在2007年被评为胜利油田的首届百优十佳“爱护环境道德模范”,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推荐为东营市“文明市民”,当选2008年度“文明市民”。

  2008年起,任增颖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和在黄三角湿地旁即将建起来的化工厂较起了劲。“湿地保护区的界碑都被人涂满了广告,保护区的牌子也被人破坏了。”任增颖说,当时湿地保护区的对面,就要建化工厂,天然湿地破坏越来越严重。任增颖开始将往日对准飞鸟和风景的镜头,对准了被破坏的湿地和化工厂的建筑工地。最近两年多,她一共去那里拍摄了五十多次。“我雇出租车去,刚开始一天最多花500多块车钱,但后来,路况越来越差,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意去了,环境也太差了,一个小时就要200多块。”任增颖说,尘土飞扬,相机镜头有次被灰尘弄坏。

  “如何才能引起公众对那片湿地的关注呢?如何才能减少化工污水对渤海湾的污染?”诸如“如何才能”的思考,困扰着任增颖,她在后来写的文章中记录了当时焦虑的心情。很快,任增颖找到了一条出路,就是“拿鸟说事”。2010年5月,她写了篇《巧妇难为无鸟之“吹”》的文章,发到网站及博客,反映黄河三角洲一千二管理站周边因湿地破坏而导致鸟类失去家园,数量种类明显减少的现象。

  这种行为,使任增颖迅速成为一个另类。也正因此,任增颖“得罪了一些人”。2010年,她的工作从东营调到烟台一疗养院至今,曾一度还做起了清洁工。

  说变迁

  当年妙龄女今自嘲“泼妇”

  因为环保,任增颖遭受了一些挫折,甚至遭到一些人排挤。曾有媒体报道为她鸣不平,称如果没有参与环保,她可能早已经是中层干部了。再加上任增颖离婚后一直没有再成家,也没有孩子,在外人看来,今年35周岁的她很“悲情”。

  2011年6月中旬,参加完全国“阿拉善生态奖”评选活动后,任增颖给自己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要环保,不要悲情》。她在文章里自我鼓励:“无论是霍岱珊、吴登明、田桂荣、张正祥、张长建等等环保前沿的人,还是看上去很美好的一些环保公益行为,很多人背后都承载着一段辛酸的往事。不同的是故事的情节,相同的是所有的人都在坚持,都在继续努力……要环保,不要悲情。这该是这个时代最时尚的口号。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到NGO公益的环保领域,才会展示出这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坚强的她,与记者聊到兴奋处时常哈哈大笑,仿佛忘记自己曾是一个温雅、淑静的女子。记者发现,任增颖其实非常喜欢照镜子。在记者拍照前,她都会跑到镜子前梳理一下头发,平时不化妆只是为节省金钱和时间。

  教育行

  受震撼

  孩子的悲观促使她普及环保教育

  有一次,她组织了环保征文大赛,其中一个五年级小姑娘在作文里写道:“我的起点毁在了黄三角。”任增颖感到有点震撼,她认为这样悲观和绝望的语言,不应该是一个孩子说出来的话。

  任增颖慢慢意识到,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她应该继续放在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上。“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孩子长大就会是什么样的人。”任增颖认为,现在很多人环保意识差,是因为小时候从来没有接受过环境保护教育。

  于是,任增颖开始了“绿色阅读,传递文明”系列活动。任增颖物色并购买了很多套环境保护的科普读物,每次去一个城市宣讲前,她就把科普读物装满自己的红色行李箱,每到一个小学就送出去一部分。

  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任增颖却吃了不少苦。“有些时候,学校的保安就不配合,无论如何不肯通报给领导。”任增颖玩笑似地总结了一句话,“一个好学校,门口肯定有一个好保安。”任增颖想起来在海阳市宣教时,遇到一个新英杰学校,当时门卫态度非常好,很快就跑到书记办公室通报,结果那次的宣讲非常顺利,校长和她也成了朋友。

  说起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任增颖总结了老三套:捡垃圾、除草、种树。“这些环保参与方式让我很着急。”任增颖说,这些解决不了当地的最严峻的现实问题。任增颖认为环保的方式应该理性,“发现有些环境问题时,应及时和相关部门沟通,提早解决和预防。”

  谈心事

  希望进行青少年环境教育立法

  从事环保工作10余年来,任增颖认为自己最大的不足是知识不专业,直到现在在太多领域里也还是业余级别的“菜鸟”。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她疯狂地“充电”,买来各种各样的书翻来覆去地读。在海滨小区任增颖租住的房子里,记者看到,客厅里的墙壁上立着一个波浪形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任增颖说她读书时喜欢做笔记,现在,读书笔记都写了40多本,但她仍然“自卑”,觉得在很多领域没有发言权。

  2011年11月,她写了一篇名叫《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一千二自然保护站周边湿地保护现状及生态问题思考》的文章,还做了题目为《湿地之殇》的78页的PPT。通过一些途径,她将材料交给了一些专家,进行私下交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任增颖认为自己太不专业,在专业领域没有发言权。

  2012年初,北京一个杂志社的老朋友建议任增颖写份系统的报告,这位朋友会想办法通过渠道直接提交给国家环保部。这个建议任增颖没有采纳,理由也是因为不专业,没有专业的数据资料可以作为参考。“正在进行中的湿地生态破坏状况,怎么用数据来衡量?怎么来判断对未来生态的影响?写出来的感性的认知如何作为科学依据?谁能写出这样的报告呢?”这些问题,任增颖自己都无法回答。

  2007年,在接受胜利油田电视台采访时,任增颖说,“只要对环境保护有利的事情,我就会尽力而为。”这些年,她也是这么做的,并且希望更多公众理性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为此,她一直在做很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通过近几年对民间环境教育的实践和推广,她越发认识到青少年环境教育立法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能否转化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理念,并指导社会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环境宣讲的广度和深度。

  2012年1月1日,宁夏出台全国第一部环境教育地方法规。任增颖看到这个新闻时很兴奋,她从内心特别希望山东省能够进行青少年环境教育立法,开展全民环境教育,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这样把环境教育纳入环境法的体系中,将有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文/记者荆鹏飞  图/记者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