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昀们“小作文”写得好,不如角色演得好丨娱论

  《庆余年》完结了,饰演范闲的张若昀在微博上写了一篇“小作文”,表达对于人物的理解和情感。这篇小作文随即就登上了微博热搜。

  

  张若昀的“小作文”。

  时下一些热播影视剧,演员都很流行在微博上写小作文。上一次易烊千玺写的《少年的你》的小作文,转发量100万+,点赞量300多万。演员的角色小作文,主题大抵有两个,一个是阐释对角色的理解,即“人物小传”;另外一个是说明对人物的情感,褒扬一下这个角色的人性光环,以人物为镜像,总结升华一下。比如张若昀这篇作文的结尾就把得很高,“少年啊,不要输给风雨,更不要输给歪门邪道啊。”

  演员的小作文写得多了,热搜登得频繁了,难免有人会觉得:这怎么都成套路了,莫非是营销?

  平心而论,演员写小作文,尤其是对角色分析的人物小传,本是很正常的行为。这就跟韩国影视圈开拍前的“剧本围读”一样,是影视表演的一个必要环节。原因显而易见:只有演员充分理解剧本,充分理解角色,他才能准确传达出角色的状态。剧本创作攫取的是一个片段,这个片段背后人物完整的经历和情感,需要演员自己去整合。否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角色也会是破碎的、不连贯的。

  

  易烊千玺的“小作文”。

  演员需要人物小传的另一个原因,与国内影视剧的拍摄方法有关。国内绝大多数剧组为了减少转场、节约拍摄时间和成本,都不是采取顺拍。比如同一个场次出现在第1集、第10集、第20集,导演就会安排演员集中地把三场戏一并拍了。这时对于演员的理解能力就是很大的考验,可能第1集刚认识,第10集就是热恋,第20集就成仇人了。演员只有对人物的情感变化了然于胸,才能适应好这种情绪跳转。

  虽然国内艺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但到了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这类表演的高等学府,老师们对于学生剧本研读能力抓得还是很紧的。马伊琍之前就在微博上表态,她挺反对孩子“弃文从艺”,她说,“学艺术的若要走得更宽更远更久,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尤其文学理解能力,经不起长久竞争。人,终其一生,比的是永恒的耐力和终身学习的渴望,非一时爆发力”。她还以自己为例子,说刚进校毫无社会经验一度是班里专业最差的,“直到大三大四进入大戏阶段,剧本的阅读能力和对人物心理的快速理解力占尽优势”。

  可见,写好小作文、写好人物小传,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演员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真正看懂剧本、理解角色。呼吁演员多读书,永远不会过时。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理解对了角色,与传达好角色,这是两码事。人物小传写得漂亮,也理解角色,但表演时也不见得是准确的,纸上谈兵的也大有人在。就比如像笔者这样的剧评人,谈论表演一套一套,但要说表演,实战能力肯定比流量明星还差。因此只能说,人物小传有助于表演,至于帮助多大,取决于演员的表演天赋、表演技巧、表演能力。

  易烊千玺、张若昀的小作文得到好评,除了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最关键的是,角色立得住。角色成功了,你说什么都是对的,因为有底气。但微博上也有不少流量明星写的小作文成了饭圈自high,除了文笔不通外,塑造的角色也如纸片人。空洞的演员与空洞的角色,往往是相匹配出现的。这时小作文招致嫌弃,演员也得咽下去。

  吃透剧本、吃透角色,是演员的必修功课,哪怕没有在微博上公开发小作文,你私下也得把功课做足。因此,微博上的小作文不能成为演员敬业与否的指标,不必把职业基本素养拔高成行业美德。如果角色成功了,演员晒出小作文,只是多了一个佐证:他们是有做功课的,这也许是他们成功塑造角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易(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