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平凡中的不平凡

  致敬平凡中的不平凡

  ——采写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忠富的点滴故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洋桂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获得表彰,来自石门县的张忠富光荣在列。张忠富佩戴红花、奖章的照片在朋友圈中广为传播。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不禁想起采访他的无数个难忘场景,向这位平凡又不平凡的共产党员致敬。

  

  (2021年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忠富现场获得表彰。)

  见到张忠富,其实很费周折,包括现在,也是。2018年初,接到线索,说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来了位“狠”队长,在修“天路”。这年5月22日,我起了个大早,早晨07时便从常德市城区出发。一路向西,山路弯弯,13时,车子才开到“湖南屋脊”壶瓶山脚下。午饭后,再驱车1个多小时,才抵达金河村。

  

  (张忠富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金河村是常德市海拔最高、路途最远的村,澧水支流渫水就发源于此。“天路”横亘在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之巅。当时“天路”只是修通毛路,能通行三轮车。乘坐在敞篷的三轮车上,感觉人在山顶飞跃。两侧山谷云雾围绕,变幻莫测。“天路”惊险,最窄处仅一米多宽。

  

  (2018年5月22日,记者首次跟着张忠富走“天路”。图为前往覃事法老人家途中,路过泥石流地段。)

  难忘的还在后头。在通往老人覃事法家的土路上,让人走到近乎绝望。老人家住山谷,从“天路”尽头山顶到山谷,由几十个“之”字形组成。土路没沉淀,通不了交通工具,只能步行。土路经过雨水浸泡,每走一步,深陷其中,鞋子沾满泥,越走越重。不得不走几步,就用棍子把鞋上的泥土刮掉。

  

  (2018年5月22日,记者跟着张忠富步行4小时,采写出《路通了,就可造福一方——跟石门县一位扶贫队长走“天路”》。)

  记者开始打起退堂鼓,多次试探,是否有其他路选,可不可弄辆摩托车,得到都是否定答案。就这样,雨水、混合着汗水,跟着张忠富一个劲地往山谷冲。当天,一处泥石流造成道路中断,村民便拆了家里的门板给我们铺路。步行2个小时后,才到达覃事法家。是这位老人认定,如果张忠富这样能吃苦的干部修不成这条路,那他这辈子别想走出大山。老人省吃俭用捐款6万元,坚定了张忠富修路的决心。

  

  (2020年9月25日,湖南日报社策划《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系列报道。图为采访小分队跟着张忠富走访。)

  年过8旬的覃事法见到张忠富,眉开眼笑,端出山里的蜂蜜水招待。当时,山里还像冬季一样冷。喝着滚烫的蜂蜜水,烤着柴火,看着干群脸上洋溢的笑容,身上的疲劳烟消云散。后来,记者又多次采访张忠富,来到覃事法家,见证了山里的变化。“天路”硬化,土路也通车后,覃事法家里的蜜蜂、魔芋都运出去卖了好价钱,家里用上冰箱洗衣机。原来买盐一次性请人背运一两百斤,现在再也不为了吃盐而发愁了。

  

  (2019年7月25日,记者走访金河村,采写出《大山深处守初心——记石门县金河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张忠富》典型报道。)

  走访覃事法,需步行4个小时,且没有其他路可选择。后来,记者又跟着张忠富走访张先银等村民,“天路”尽头,动不动需要步行3、4个小时。张忠富日常驻村工作的艰辛,从中可以想象。在张忠富的攻坚克难下,这条19公里长的“天路”终于修通并硬化,告别了常德市最后一个自然村不通公路的历史。

  

  (2020年1月,记者新春走基层,采写出《冰雪山窝“心安年”》《女子择夫 表妹“探底”》2篇报道。)

  同时,张忠富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感动了很多人。在张忠富眼里,没有阶层,只要是群众的事,都想办法解决。五保户蒋保成,一天不见到张忠富心里就不踏实。原来的蒋保成懒惰、不讲卫生,村民不愿意和他走动、交流。蒋保成一天吃一餐,一棵白菜可吃一个冬天,大部分时间“躺平”。张忠富驻村后,经常到他家走访,带他看病,帮忙砍柴、种菜。蒋保成现在勤快起来,种的蔬菜吃不完,还分享给其他邻里。

  

  (6月22日,记者来到金河村,采写出《让党徽在大山深处闪光——记石门县金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忠富》。图为返程路上合影。)

  还有一户村民宋冬生,是个流浪汉。他的亲友都不知道其下落、生死未卜。张忠富硬是四处走访,把流浪了40多年的宋冬生找了回来,帮忙安家、办低保。现在,年过7旬的宋冬生精神已变得恍惚,忘了年岁、节日和亲友,但记住了张忠富。

  

  (2021年6月28日,张忠富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驻村以来,张忠富其实心里无比煎熬。驻村期间,他唯一的女儿经常身体不好,患病住院时,他要么在村里,要么就是在去金河村的路上。妻子照顾女儿的同时,还要照顾2个幼小的孙儿,每次含着泪送张忠富出门。但张忠富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即使派驻深山,也要践行初心使命,为群众排忧解难。胸前的一颗党徽,是他永不改变的标配。

  征途漫漫,每次采访张忠富,都希望是最后一次。然而,每想起这样的共产党员,默默无闻地扎根深山,就让我每次都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的向大山深处挺进。

  [责编:肖洋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