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读书笔记: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文章来自老虎社区“MidasMike”分享。

  

  《稀缺》是一本继《思考,快与慢》后又一部重量级行为经济学著作,作者重点通过对贫人和忙碌人群的面临的焦虑和选择研究,发现稀缺的根源着心态和能力的贫乏,是一个心理问题而非仅仅是资源问题。

  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带来的唯一好处是专注,使我们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但从长远来看,稀缺带来的损失远大于收益,处于稀缺状态的人(无论是钱还是时间)往往会忽略其他需要关注的实现,从而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穷人的往往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支付账单和欠费问题上,在其它问题上投入较少;很多穷人不仅缺少金钱,往往也是不上心的家长和不按时吃药的病人。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认知带宽(cognitive bandwith)是有限的,而且越是处于稀缺状态的人稀缺状态越明显。其中一项有趣的研究是针对印度甘蔗农民的研究。这些农民每年会集中收割和出售全部甘蔗,在出售甘蔗前他们的钱基本消耗殆尽,但出售甘蔗后他们会马上拥有大量金钱。作者发现甘蔗农在收割出售甘蔗后的智商水平会比出出售甘蔗前高10%。

  稀缺会俘获大脑,并产生管窥效应(tunnel vision),使人们忽略基本的常识。美国的消防队员经常要面对紧急救火任务,并处于时间稀缺的状态。不过美国大量救火员的死亡原因并非烧伤或吸入致命气体,而是在出警的过程中因为忘记带安全带而被甩出高速运行的救火车摔死——时间稀缺使受过大量训练的救火员忘记了最基本的生存常识。

  稀缺状态下人们做的最致命的后果是稀缺陷阱(scarcity trap)。作者研究了印度一个集贸市场的小商贩行为偏差,这些小商贩每天会从批发商获得1000卢布价值的货物,并在市场上以1100卢布卖出;但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小商贩会选择赊购这些1000卢布的货物,并在每天卖出后还给批发商1050卢布——日息达到5%!这些贫困的小商贩为了保持1000卢布的信用额度,他们每年需要支付18250卢布,年化利率高达1825%。而在中国和美国,大量的穷人都会通过高息的现金贷(payday loan)解决眼下的稀缺,而代价则是在未来陷入更大的稀缺。

  稀缺对应的状态是余闲(slack),是我们在拥有大量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下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作者认为,改变心态是逃离稀缺的唯一途径。

  首先是节省带宽,在稀缺状态下不做过于复杂的解决方案。比如政府扶助低收入人群进行培训时,1个小时的“老张如何摆摊卖肠粉发财”比100个小时的格雷厄姆《证券分析》培训效果更好;很久没有时间陪家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今晚回家陪家人吃顿饭,而不是规划明年春节去迪士尼。

  然后就是规划余闲,采用预防性的措施。比如在10分钟的演讲中,让助理提供5分钟、3分钟和1分钟的时间提示;如果有3个任务,则分配3个不同的deadlines,不要把所有的任务放在一个deadline。

  最后还要注意避免稀缺陷阱,不要再缺钱时用高利贷,不要为了投资回本使用高杠杆,不要因为忙忽略家人,稀缺陷阱是越陷越深的要尽早避免。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