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作业”,留下哪些思考?
“看到孩子在好作业中获个奖,很为她高兴,一张作业单让孩子主动学习了很多知识。谢谢并祝中秋节日快乐……”9月19日15:31,一位署名为“辉煌时代2208080524”的新浪微博网友给上海教育新闻网这样留言。
充满温情的言语,不仅折射出家长的欣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好作业”活动的良好反响。
“中国好作业”活动不仅吸引了上海17个区县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还吸引了来自江苏、浙江、北京、重庆、四川、河南、河北、福建、新疆等诸多外省市学生。据悉,本次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互动者超过22万人次,5739名学生网上报名,3291份完整作业通过审核进入评审范围。令人欣喜的是,64道“中国好作业”的参与率为100%,且得到9成以上学生、家长的欢迎。
著名新闻评论员曹景行说,“中国好作业”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有助于打破固有模式下的那种比较死板、狭窄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有可能多看看世界、多动动脑筋。
“我心中喜爱的校服”是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精心设计的一道“中国好作业”,也是学生参与最为踊跃的作业题之一。刘晓刚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的一个故事。他说,伊夫圣洛朗就是因为在17岁时参加了一项服装设计大赛而投身于设计事业,并成为享誉全球的一代时尚设计大师。通过组织“中国好作业”类似活动,鼓励青少年完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堂以外的“作业”,不仅可以“寓学于乐”,增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而且可能会激发他们的专业发展潜力。
今年暑期,上海遭遇持续极端高温天气。考虑到青少年安全,主办方取消了几场线下活动。然而,让主办方意外的是,不时有学生和家长来电咨询是否可能补办,甚至有家长直言:“气温不算高,不会影响孩子参加活动的。”8月21日,应青少年强烈要求,上海档案馆(外滩馆)还专门补办了一场“制作个性化成长档案”的线下活动,弥补了不少学生的缺憾。
还有个细节很值得关注。在与著名恐怖小说作家李西闽面对面交流后,一名“中国好作业”学员专门向李西闽讨教写作经验。原来,这名学生也爱好写恐怖小说,很希望得到名作家的指点。李西闽欣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这些只是“中国好作业”活动受“追捧”的缩影。在上海七宝中学闻宇同学看来,学生参与的踊跃,恰恰说明,形式多样的“中国好作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做作业”不再是“刷卷子”的单一模式。还有一位网友说:“我认为,作业不仅仅是书面对于学业的,也应该与未来接轨。”
上海市八初级中学德育室主任李彬感言,“中国好作业”给教育的启示是:“我们能不能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些‘好作业’,并使其常态化?”他认为,适时推出更多让学生自主选择、充满乐趣和挑战且不拘泥于课本的“绿色作业”,一定会大受欢迎。
做完“减法”如何做好“加法”?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五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一小时之内。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张黎明教授表示,为青少年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是大势所趋。在做好减少书面家庭作业总量这一“减法”的同时,更要做好“加法”。也就是说,学校乃至社会各界要提供和整合好更多资源,让实践性、创意性、人文性等多样化的作业填补现有教育模式中的不足。
上海新闵律师事务所李晓茂律师则举例说,在64道“中国好作业”中,有好几道作业体现出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值得称道。譬如,上海七宝中学的“未来科技精英夏令营”已举办了4年。今年是该校第一次借助第三方网络平台,通过上海教育新闻网向全市青少年开放夏令营的报名申请。难能可贵的是,七宝中学还承诺,对于闵行区以外参加活动的学生提供住宿,所有学生的午餐及住宿学生的晚餐费用均由校方承担。最终,有不少来自外校、同样对科技很感兴趣的学生,有幸成为夏令营中的一员。无独有偶。上海金山区廊下中学校长张斯恒和政教主任杨金连,也依托学校剪纸艺术展览馆的资源优势和教学特色,在暑期内接待了不少来自上海各区县的“中国好作业”学员,教他们“学剪纸、看乡村”,深受欢迎。
“上海教育领域和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丰富的资源,是不是有可能依托‘中国好作业’平台进行更好整合,让更多青少年共享和受益?”李晓茂这样呼吁。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如何有效衔接?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黎霞看来,“中国好作业”活动不仅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舞台,也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衔接和倡导全社会一起关心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
据了解,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沪上高校,为主办方推荐和联络到了20多位知名学者和校友,其中包括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复旦大学金亚秋院士等一批学界“大腕”。
很多学生感言,能有幸与导师面对面,并接受他们的作业评审,受益匪浅。
7月4日下午一点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依民教授已赶到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一个多小时前,他还在松江大学城参加学校学术委员会会议。为了不失约,他专门请假赶来,给“中国好作业”的学员们作“高分子纤维的发展及展望”的科普讲座。
一个多月后,当收到市八初级中学初二(1)班王可欣同学的作业时,王依民惊喜地发现,学生对他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根据作业要求,设计了三种不同截面的高分子纤维。他感言道,如果“中国好作业”活动能坚持办下去,动员更多各领域的老师和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若干年后,说不定就会催生一批杰出人才,因为只有兴趣、爱好才会产生创造力。
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新今年为学生们布置了“记录日平均PM2.5数值”的“作业”,受到学生“热捧”。让他有些意外的是,还有不少学生在网上给他留言,提了诸如“均值如何取得更准确”、“PM2.5与臭氧有何区别”等颇为专业的问题。杨新说,如果能在不增加学生过多负担的情况下,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他非常乐于为青少年多做一些事情。
上海市实验学校的高一学生谢宇晨选做了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如竹的“作业”——“生活中的节能减排科技”。
谢宇晨的这份名为《关于学校光伏发电可行性的研究与实验》的调查报告,让王如竹教授深切感受到学生的严谨和投入。“这名学生不仅能从网上广泛搜索相应的背景数据,更能身体力行,设计一个完整的充放电实验方案,并且在实验失败时不气馁,积极找出失败原因,并改进实验方案。这种敢于动手、积极思索的精神难能可贵。”
在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看来,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人类可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多,但发现能力却越来越弱,而“中国好作业”活动给了学生一个“圆梦舞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高校理应承担更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