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何以“校内减质校外增负”
暑假又到了,很多孩子可没时间休息,又被家长送进了培训班。记者调查发现,在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许超标培训的禁令下,培训班依然如火如荼。培训人员向记者介绍:大部分学生报培训班都是提前学习下学期内容,如果不报班的话,开学就会被同学落下。并对此做出了解释,因为现在好多学校讲课的内容就觉得学生基本上都在外边学了,它基本的一些概念就讲得很模糊。(7月22日中国新闻网)
“现在的孩子可真累”,一则评论触动多少“童心”。寒暑假仿佛变了味,以往是消除半年学习疲惫、躲避严寒酷暑的黄金假日,现在各式各样培训班扑面而来,让很多孩子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参加培训班的初衷也不同往日,从为了培养兴趣、锤炼能力,成了新闻中的超前学习、积攒证书。背后种种原因虽多,不过在笔者看来,“校内不讲校外讲”仍是主因。
近年来,伴随着全社会对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校外培训行业蓬勃发展,校外培训市场不断升温,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为人们在接受教育的方式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过于宽泛的营商环境,让不少培训班变了“味”,虚假宣传、乱收费用等屡见不鲜,受诟病最多的有两点: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逐利性倾向严重,教学抢跑、拔高等问题愈演愈烈,个别机构更是将竞赛、考试与个别中小学的招生相挂钩;另一方面,不少在职教师加入到了举办校外培训班的队伍,很多教师把本该课上讲的知识点,放到了校外培训班上讲,致使校内教育严重失位、缺质。
不难看出,“校内不讲校外讲”的问题由来已久,各地普遍存在,却很难得到有效治理。校方明知存在类似不当行为,有碍于是本校教师怕影响学校声誉,往往不管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地教育机构也并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涉事机构进行查处,相反却为了成绩加以纵容。家长更是难有作为,如果家长选择通过维权渠道解决问题,那么结果可能是对涉事教师批评教育停止办班行为,或者是涉事教师将办班所得退还给家长。如此不痛不痒的处罚,家长虽有抱怨,但想到孩子在学校可能会不受老师重视,甚至极有可能被“穿小鞋”,也只能被迫给孩子报培训班。相信,校外教育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和新闻中提到的“超纲教育”“起跑线竞争”也是密不可分的。
在打击校外补课之际,也要抓好校内教学。治理校外培训班,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把提升学生校内日常教育放到首位。加大惩处力度,对于违规者,要严厉惩处教师和学校、教育主管负责人,同时鼓励家长和学生积极举报,对举报信息认真对待,保护举报人不被打击报复。
(责任编辑:张新婷)
相关报道
“曝光”不是目的,“听民意”才是初衷2019-07-23
基础教育何以“校内减质校外增负”2019-07-23
合影先于治病,职业道德哪去了?2019-07-23
“给老人让座”,炫耀一下又何妨?2019-07-23
以监管之绳套“脱缰”民宿2019-07-23
>>返回频道首页
返回本网站首页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