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作业”,你家孩子做了吗?

  原标题:“创意作业”,你家孩子做了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点击遥控器,北京王四营小学贾欣怡同学家的电视里,播放着她的琅琅读书声。北京市教委今年寒假推出了一款“国学诵读”软件,可以在电视机上使用。放假才几天时间,贾欣怡已经连着背了几十首古诗。

  据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该市今年寒假新推出的一项“创意作业”。全市中小学生,不论居住地在哪里,只要家里有闭路电视,或者连通了互联网,都可以免费使用。学生们说:“拿着麦克风,对着电视朗诵诗词就像唱卡拉OK一样,还可以互相‘攀比’,感觉特别过瘾。”

  就读于西宁市虎台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小磊,今年的寒假作业则需要在社区健身房中完成。“老师让我们观察身边10个人每天的健身时间和健身习惯,然后画出柱状图,并且查一些资料,看看他们的健身时间够不够,在方法上有没有问题。”小磊说。

  “原先孩子一到放假就天天睡懒觉,这个假期每天早上8点准时起床,不光观察别人怎么锻炼身体,自己也加强了锻炼,我觉得这样的作业真正起到了帮助孩子的作用。”小磊的父亲郝建平说。

  课外实践、国学文化、志愿服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寒暑假作业逐渐脱离了枯燥的“几大本作业题”,开始进入多元化、创意化时代。

  北京市示范高中陈经伦中学校长牟成梅说,我们认为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性、实践性的作业,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其实并不是只有知识型的内容才叫‘学习’,也并不是只有书面作业才叫‘作业’。让孩子走进社会、出门旅游等等,都是‘学习’。”牟成梅说,“原来我们理解的作业是一维的,其实真正的作业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尤其是假期作业,更应该体现综合能力培养。”

  但是,记者在寒假头几天时间走访多位学生及家长后发现,原本旨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创意作业”,在不少家庭却遭遇“落地难”问题,不少“创意作业”最终成了“家长作业”。

  一位二年级女生的母亲在微信上吐槽说,自从孩子上小学之后,每到假期,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创意作业”,常常让她和丈夫“抓狂”。

  “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布置的寒假作业是‘废物利用’,这个想法本来很好,但凭一年级孩子的动手能力,拿汽水瓶、易拉罐做手工确实有难度,最后只好是我们两口子代劳。”她说。

  同时,由于“创意作业”大多需要在社区、商场或其他公共场所完成,如何与相关机构“无缝对接”,也是其能否“落地”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制度保障,多数基层工作人员对孩子进入社区“做作业”实际上并不热心。“现在每家就一个孩子,好多还是‘独二代’,万一在街道、社区期间出了事,我们谁都负不起责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街道办事处干部直言。

  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10多位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大家普遍反映,“创意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值得提倡,但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创意”形式上也可以更加灵活,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比如说同一个主题的‘创意作业’,完全可以布置多种类型,喜欢画画的可以选择画画,喜欢手工的可以选择手工,喜欢演讲的还可以选择演讲,这样‘创意作业’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位小学班主任如是说。            本报记者 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