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颐:取消“三好生评选”,我顶一个!
作者:叶祝颐
在今年北京市人代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提出的“取消三好生评选”成为业界乃至社会热议的一个焦点。记者日前从实验二小了解到,新学期起该校将暂停评选三好生,而继续采用更为多元化的标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西城教委有关人士透露,实验二小的试点有可能获批,但目前不会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2月3日《广州日报》)
“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标准,一直是人们心目中优秀学生的代名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被评为“三好生”,应该说,“三好生”评选在树立榜样、奖励先进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评选“三好生”的弊端逐渐显现。李烈校长摆出了取消三好生评选的三大理由:“三好生”评选往往设置比例,和教育方针相悖。“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挂钩小升初等实际利益,“三好生”评选明显变味,“三好生”水平良莠不齐。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此表示赞成。老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此前也提出过类似观点。
国家好多年前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提倡综合素质评价,禁止给学生排名排序,正在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中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发育、成长都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尽管“三好生”有榜样激励作用。但是能评上“三好生”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这不仅容易让被评上的孩子产生优越感,而且会给其他同学带来心理负担。他们一方面可能对评价结果不服气,不肯承认自己比“三好生”差多少,另一方面,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三好生”评选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地方“三好生”评选标准出现了偏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标准在某些评选者眼中异化成了学习成绩“一好”,“三好生”俨然成了高分数学生的代名词。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三好生”的评选初衷背道而驰。
比“三好”变“一好”更让人失望的是,由于“三好学生”被赋予了加分、保送特权,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录的待遇,“三好生”也成了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重要依据。由于评选标准科学性不强,评选机制粗放,监督机制没有同步跟进,导致本应该广泛征求师生、家长意见,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三好生”评选,成了权力监督的盲区。在某些地方,“三好生”几乎成了官员、富商、教职工这些特殊群体子女的专利。本该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三好生”评选政策俨然成了权力寻租,制度走私的道具。如此“三好生”评选,教育意义十分有限,还失去了公正要义。
在我看来,评选“三好生”虽然有一定的有激励作用,但是评价方式带有局限性,特别是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的传统评价模式,容易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产生“学习成绩最重要”的错误印象,影响其全面发展。也容易让孩子过多地关注“三好”,家长与教师都会按照这种“三好”模式去培养、教育孩子,忽略孩子人格、个性塑造,潜能开发,显然对孩子成长不利。从另一个角度说,学生正处在心智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被“腐败”思想异化的“三好生”评选现状,也将潜移默化地误导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会从此带着世故的心态成长。
在我看来,停止“三好学生”评选,给学生评价注入科学内涵,采用多元化标准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避免学生评价出现偏倚,应该是学生评价努力的方向。不仅一个北京实验二小要做“取消三好生”的鲇鱼,教育部与地方教育部门对此也应予以重视,在吸收广大师生、家长、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 “三好生”评选标准进行全面清理、综合考量,制定科学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激发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