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变得更独立,家庭教育该怎么做?方法全整理出来给你
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那是他到了真正独立的时候。
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十几、二十年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的发展有三个明显时期:
第一个在1岁左右,孩子学会走路以后,他有了一定的活动自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
第二个独立性的表现在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后,语言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有了自己的交往空间,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小的社会空间,独立性也更强了。
但这两个时期的独立性表现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立性主要是行动上的表现,父母觉得自己能完全能把握孩子。
而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1、成人感的体现
随着生理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不喜欢大人重复的唠叨,同时喜欢模仿大人。
男生模仿父亲的行为,女生模仿母亲,当然其中的模仿行为也包括消极的,如吸烟喝酒,化妆;还有的想要享受成人的权利,如谈恋爱。
模仿家长的思维,比如一个挑剔老师的家长,现在你不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将来他也不懂得尊重家长。
这时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把自己当小孩一样训斥,特别不喜欢不平等的交流。
“小孩子知道什么”、“走开,这是大人的事”,这是他们不愿听的。
其次不喜欢大人的唠叨。
2、反抗性的体现
反抗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外显的,直接和父母顶嘴冲撞,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一概不接受;
另一种是内隐的反抗,表面上虽不反抗,但内心或行动上却对父母说的置之不理,同样另父母头疼不已。
他们的反抗对象首当其冲的是母亲,其次是父亲,也有反抗老师的。
上小学时,家庭有如守护自己的城堡,不管在外边遇到一些什么不顺心的事,一回到家就觉得平安。
而到了初中,父母就变成了对自己行动乱插意见、横加干涉的人。
有的询问本来出自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但孩子却认为这是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束缚自己而不愉快。
虽然反抗性在初中学生中都有体现,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在家与父母无理取闹的,他们的反抗与父母的刺激有关。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长绝对权威主义的家庭,孩子反抗性较明显。
具体说三个方面的原因易导致反抗性增强。
(1),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逆反
由于对生活、理想、社会等抱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两代人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硬要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孩子头上,就势必导致孩子的逆反。
如,家长拿自己当年的处境来与孩子来比,当年我……或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希望孩子照你的期望发展,忽略孩子的个性特点。
(2),由人的好奇心引发的逆反
家长有的书或碟,对孩子说“这个你不要看”、“小孩子不能看”,不说则已,一说反倒引起孩子的注意并激起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非看个究竟不可的念头。
(3),由偏见引起的逆反
一个人如果被人讨厌,那么他说的话很容易引起别人反感。
这种偏见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甚至会使人不能作出理智的判断,不管你说的对还是错,可能被一概拒之门外。
做父母的会不会令孩子讨厌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一位学者指出,下列六种类型的父母易使孩子生厌:过于固执、自私自利、头脑封建、对子女干涉过多、对子女不能公平对待,不尊重孩子的意见。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要采取的对策,
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的话,反倒是发育迟缓的表现。
家长应该试着把孩子但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
孩子仍需教育,他还是半大人半小孩阶段,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
如孩子考得不好时,与其训斥他:“这么简单的题都错了,你怎么这么笨!”不如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这么简单的题,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不会错了”。
这样既尊重和保护了孩子的成人感,又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教育效果比较好。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要为孩子的将来奠定基础,是要为孩子将来生存在社会上培养一些重要的素质。
有的家长要孩子学这个那个,这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但这只是培养他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
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将来成为成人后必备的素质。如:责任感、爱心、善良、诚信等。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
走进孩子的世界,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就是成功交流的家庭。
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甚至认为孩子多嘴,这是孩子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有多少家长会问“今天心情怎么样?”
孩子兴高采烈的和你讲学校的事情,你要么就是冷漠,要么就是拐弯抹角回到学习的主题。
在挤公共汽车的时候,有的家长教育会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坐这样的车。
还有的家长不能分享学生的喜悦和失败,考得不好,自然是一顿批评,考得好了,家长会很严肃的告诫他,不要骄傲,还有人比你更优秀。
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就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
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地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来替自己训话助威。
家长与孩子谈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偏差:
①场合不当。比如在饭桌上训斥,或在人多的时候揭孩子短,数落孩子的不是;要如实地挖掘他的优点。
②愿望错误。希望孩子全盘接受你的观点,或按照你的要求发展自己,其实孩子和你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不一致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无条件认同你,显然会加剧亲子矛盾。
例:一家人在逛街,爸爸买了近千元的衣服,之后爸爸对她说:“孩子,你以后要努力学习,挣大钱!”妈妈问:“你以后有没有挣大钱的愿望?”她说:“随便吧”。妈妈就说:“你真没志气,你应该说,有,爸爸你看我的吧,我一定挣大钱给你!”有一次在心理课上讨论“幸福”,一个男生说要拖儿带女,走在秋日的夕阳下,我认同了他。
③态度错误。要么和孩子不说,一说就是责骂、训斥、讽刺的口气;一个出走的孩子的说,“我再也受不了我妈,她用刀架在脖子上逼我”。
④内容错误。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忽略孩子的优点,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一无是处,很有失败感;想想一个人每天就挑自己的刺,谁爱听啊。
⑤方式错误。单方面说教,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其实这也是家长不自信的表现。
孩子正处在发展中,他们的成长具有起伏性,反复性,有的家长太急于求成,与孩子谈话失去耐心,谈上几句就不欢而散。
-THE END-
作者介绍
一个有子万事足的爸爸
遇见青春期
做有准备的爸爸和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