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采访札记:乡村教育的燃灯者
要说此次西北角采访行,辗转平凉、庆阳,一路奔波,趣闻逸事虽谈不上,但的确有让我无法释怀的人,难以忘却的事。或许它只是在我的寻访中一闪而过,却让我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灵启迪。
初见:满心疑虑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穿行。窗外,是绵延的大山。一路上,我就在疑惑,这样的深山里,真的会有教学点吗?会有孩子们来这里上学吗?
我下意识数了一下,从平凉市崆峒区到香莲乡薛冯教学点大概翻越了三座大山。一路蜿蜒,我们终于在一座不大却整洁的院落前停车。透过简陋的大门,我们看到,早晨的微风吹拂着院中旗杆上的国旗,而在院子一角的乒乓球桌,已经被西北的烈阳暴晒褪了色。
薛冯教学点 庞家瑞/摄
一位身着整洁白衬衫,皮肤黝黑明亮的老人出门迎接我们,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原来他就是我们此次的采访对象顾世银老师。不过,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年届60岁的顾老师双目明亮,精气神十足。
顾世银 庞家瑞/摄
事实上,在进入薛冯教学点时我是有点被吓到的,怎么只有两间房?这能容纳下多少学生呢?直到我们到了教室,偌大的教室里只有一个黑板,三张桌椅,三个孩子和一些体育器材,其余的便什么都没有了。毗邻教室的一间房兼做顾世银的办公室和宿舍。
参观完薛冯教学点后,我对顾世银和教室里仅有的三位孩子好奇极了。
交谈:心存大爱的乡村教师
终于可以坐下来和顾老师谈一谈了,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提前准备的问题好似都没有用到。全程都被顾世银老师和薛冯教学点、他的学生以及和他家人之间的故事所深深吸引。
我们了解到,2007年薛冯教学点工作的顾天龙老师退休,教学点面临没有人愿意去工作的问题,顾世银老师主动申请任教,这一教就是14年。
顾老师告诉我们,起初的薛冯教学点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更糟糕,无水、无电、无院墙、无厕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四无”学校。为了改造教学点,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他做了不少努力,向政府申请资金修筑院墙和厕所,自己拉着架子车去到十几里外的白庙乡买了25棵树苗来美化校园,这些树苗现在已经亭亭玉立。
在我问及为什么有只有三个孩子的时候,顾世银老师给了我答案。他说,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于单亲家庭,就好比这三位同学,其中两位是只有爸爸和爷爷奶奶带。薛冯村山大沟深,村庄零星分布,不论是从山脚还是半山腰都看不到薛冯教学点,孩子们的妈妈因为条件太艰苦,生下他们就远走他乡了。来这里上学的孩子也只是上到三年级就会转去香莲乡小学,这三个孩子是他最后一届学生。
听到这里其实我的内心是揪痛的,我们从小到大家庭幸福和睦,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从小学、初中、大学走过来,从未想过在这样一座深山里,也许是许多座深山里,居然还有像薛冯教学点和这些孩子们。
十四年,只有他一个人坚守在这里,乡上派来的老师都因环境艰苦不愿留下。为了薛冯教学点的孩子,顾世银感到对自己的儿女十分亏欠。在采访过程中,他多次提到了自己的老伴,儿子和女儿。说得更多的是对家人的愧疚,好在家人们都十分支持他,毫无怨言。
尾声:感触颇多
采访之后,顾世银老师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行人去他家吃饭,盛情难却,我们跟着到了他家,顾老师的老伴已然做好热腾腾的饭等待着我们。饭后,顾老师给我们看了这些年来,政府颁发给他的奖项,我一时间热泪盈眶,我想,他值得。
2020年12月,顾世银老师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要吃更多的苦,走更远的路。他是一名普通人,但是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用自己的坚守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用爱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124位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我们期待着,有更多“顾世银”扎根乡村教育。
返程的路上,我沉默了良久,需要多大的勇气才可以在条件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教14年书。我翻看着相机里拍摄的照片,我不知道薛冯教学点以前是什么样子,我只想记录下它现在的样子:围墙、干净整洁的厕所,还有25棵亭亭玉立的松树。
今年9月,顾世银老师就要退休了,我们也很好奇,未来,薛冯教学点会是什么样子?
(作者庞家瑞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杜兴彦、周兆瑜、张华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