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随笔丨220万的教育
这几天,一则“留学2年败光200万”的新闻惹来议论纷纷。故事的主人公,22岁的哈尔滨小伙晨宇,花完220万留学款却连预科都没能毕业,回国后求学再度弃学,现今终日与游戏为伴,除了问家人要钱,甚至吃饭都要奶奶喂。如此“巨婴”的诞生,固然有父母婚姻失败的客观因素,但更是过度溺爱的恶果。
虽然父母离异,但是晨宇并不算缺“爱”,反而是备受奶奶的宠爱,经济条件不错的父母也尽量满足他的各种要求。他妈妈无奈地承认,儿子从小性格孤僻,但未引起警惕;送儿子去留学,直到儿子求学不顺才发现他并不适合海外生活。“巨婴”背后,总有一个糊涂的家长,一味地纵容和满足,从来都不是一种教育。
其实,现实生活中,倾尽所有给孩子创造教育条件的父母不在少数。花200万的或许是极端个例,但每到放学后、双休日就把孩子送去各类培训机构的比比皆是。有人以为花钱就能让别人帮着培养出一个优秀子女,却不知缺少陪伴和沟通,缺少身体力行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再优秀也可能患上“空心病”。
现在,还有一类孩子被称为优秀的“熊孩子”,他们或许在才艺学业上表现得非常优秀,但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或者没有规则意识。无论是“2年败光200万”的晨宇,还是患上“空心病”价值观有缺陷的学生,抑或是优秀的“熊孩子”,其实都和家庭教育过度集中在智育发展、忽视人格培养不无关系。
前不久,静安区首份家长《区域家庭教育生态调研》公布,调研就发现,虽然家长们都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但进入初高中之后,六到八成的家长在教育问题上选择“退居二线”,或者“只出钱不出力”,与此同时,他们对学业日益重视,或者有意无意地将“家庭教育”窄化为了“升学教育”。这样的结果应该引起警惕并发人深省,孩子的教育不能离开父母的陪伴和沟通,不是简单粗暴地花钱了事,而对孩子而言,身心的成长、道德品格的培养比学业成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