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人类的智慧去引导
人工智能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尚处于初始阶段,虽然人工智能在学情分析、教学体验、交流协作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技术至上、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缺乏有效互动等问题。未来教育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人类的智慧去引导。展望未来,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要以人工智能作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作为途径,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教育。
一、个性化的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内容以及如何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过程。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即时言语评价和课后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书面批改评价。即时言语评价无法对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而书面批改评价只是一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使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成为可能。
一方面,智能教育平台、智能测评系统等可以汇聚学生阅读活动的各种结果性数据,图像识别技术和智能录播技术能够捕捉到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各种过程性数据,诸如学生阅读的速度、学生参与讨论的频率等,整合学生线上和线下的各种结果性数据和过程性数据,可以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更加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师只能对学生的朗读作一次性的评价,而智能教育平台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朗读的作品以音频或者视频的形式提交,教师可以反复确认、准确评估学生朗读的重音、停顿及感情的把握等,并且语音识别技术还能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作出迅速地评价,也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评价,提高教师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人工智能在语文阅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人工智能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给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智能化的技术支持,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过度使用信息技术,产生技术至上的教学理念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而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致使很多时候技术倒逼教育教学的改革,而实际上将一项成熟的技术熟练地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实现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这就造成了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技术至上的教学理念。具体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主要表现为:教师过于注重大数据的分析,而忽视学生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过于注重课件的精美制作、音乐和视频等多媒体的应用,而忽视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和精炼;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而忽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也就是说,技术至上的教学理念可能会导致过量的多媒体运用,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毕竟多媒体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进一步加剧认知疲劳,从而削弱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学生的理解程度,要知道当我们给大脑供应思考原料的时候,并非越多越好。因此,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ames针对教育中的技术主义,批评当时的美国教育界存在一种科学化的冲动,认为科学的冲动只会给教学带来混乱一样,如果教学理念过于执着于技术创新,而忽视教育的育人本质,教学也会陷入形式化的误区。
(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方法模式化
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型、智能型人才的需求,教学方法发生巨大的变革,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受到冲击,各种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受到推崇。其中在中小学课堂广泛使用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即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课堂上教师着重解决学生课前自学、课堂讨论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应用中却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课前自学——课堂讨论——教师答疑”的教学方法虽然改变了以往教师对每篇课文面面俱到讲解的传统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但是不区分文章类型和难易程度,所有的阅读课堂全部采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问题经常是碎片化和不可控的,因此教师的讲授很容易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其教学结果往往是课堂只是流于表面的热闹,而缺乏系统的知识内核。另一方面,教师过于依赖大量的数据和标准化的课件、视频,恰恰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比如说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完全的自主学习能力。宏观层面来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不及大学生,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还未发展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微观层面来看,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班级中只有一部分学生具备独立完成课前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力,课堂很容易演变成针对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单独辅导。
(三)教学过程缺乏有效互动,难以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的
人工智能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更多的是知识的单向灌输,存在着教学过程单向化的问题,诸如慕课和泛在学习等形式,即使有互动,也是把学生引向屏幕前的间接交流。一方面,“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语文阅读的教学更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这些是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中实现的,是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逐渐浸润到学生的心灵的,是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而学生隔着屏幕与教师的交流或者与机器的互动,实质上更多的时候是单向化的,教师并不能即时性的反馈,机器也只是以标准化的答案回复,这种单向化的交流是很难对学生的精神层面造成影响的。
另一方面,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的临场反应,可以是一句点拨的话,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语调,都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而目前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尚且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即使是教育机器人也无法识别学生深层次的语义,更加无法和学生产生自然的情感互动。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的分组讨论中,即使有教育机器人的参与,学生更多的时候也只是单向的输入信息,机器人能给出的反馈也只能是提前输入好的答案,并不能根据课堂生成灵活的应变。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机器人的这种使用方式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互动,辅助教师完成了一部分已经预设好答案的知识点的讲授。
教学过程的本质上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实现与作者精神上的交流与对话,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自身的人格。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