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9大行动


在推进课堂教学变革过程中,中小学一线教师往往会在实践中出现一些典型问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就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典型问题提出了改进方向,并在课堂理念、目标导航、整合内容、留足空间、重建信任、调适进度、化难为易、强化引导、有效激励等方面给出了行动策略,一起来看。


在推进课堂实践变革中,部分基层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往往存在知行不一、标径不合、取舍不妥、动静失策、收放失当、难易失衡、进度缺统筹、对话缺深度以及评价缺引导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变革中有效解决。


1

改进课堂行动,不断超越自我


课堂实践变革既是理论,更是行为。要把这种课堂实践变革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除了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外,还必须在反思中逐渐改进教师固有的教学行为。而改进行为的关键是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能“为”的事情做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力争做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完成的任务,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独立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课堂实践变革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不断调整和完善,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格式。但在推进课堂实践变革的初期,教师先要模仿已有的比较成熟的模型进行实践,等自己熟悉这种变革的方式后,再尝试超越、突破现有的模型,进而逐渐创造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系统。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在课堂实践变革中,教师需要从改进学习目标、实现路径(尤其是课堂流程)和关键问题入手,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简单可行的办法是,每天思考下面这个问题:今天还有哪些代替学生思维或学习的行为,该怎样改进。只要每天在实践中改进一点点,就会逐渐改变固有的“教为中心”的教学陋习,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2


坚持目标导航,规划实现路径


推进课堂实践变革,要努力做到“目标有层次,路径有指导”。学习目标要按照学生的层次,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分成三层目标,目标可以概括为下面三点:一是所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基础性目标;二是涉及学科核心素养、大多数学生能够达成的相关目标就是拓展性目标;三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挑战性目标。


不同层次的目标,需要不同的路径来达成。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绘制”实现不同层次学习目标的“学习地图”,引导学生按图索骥,达成各自的学习目标。基础性目标主要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只需要适当提问和检查即可。挑战性目标主要在课后完成,课堂上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点拨和提示即可。课堂上,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与解决拓展性目标有关的关键问题上,每堂课完成这部分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不应少于2/3。为此,课堂流程应该围绕解决涉及拓展性目标的关键问题展开。


必须说明的是,学习目标与实现路径一定要相互对应。虽然课堂实践变革对实现路径有相对明确的要求,但教师在规划实现路径时,必须考虑完成不同层次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时间,灵活、有效地安排各个流程的时间和完成相关学习目标的活动,不要生搬硬套。


3


整合学习内容,落实因材施教


学习目标必须根据学情做合理取舍,而不是过分强调课程、教材的要求。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班级,教师一定要大胆取舍,将不影响后续教学的过难学习目标和内容暂时放在一边。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要设置适当高于考试要求的评价和创造类目标,以激活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动性。


规划实现路径特别是课堂流程时,要合理安排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师及时点拨所需要的时间。需要强调的是,不能让教师处于从属地位,不要以为合作学习能解决一切问题,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拿来讨论。而是要在不断强化学习型小组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


课堂讨论交流的内容必须是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关键问题。因此,课堂讨论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学生自己一看就懂的问题不用讨论,课本上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不用讨论,基础性目标涉及的问题不用讨论,少数学生不懂且不是关键问题的问题不用讨论。一节课原则上最多安排三次讨论和交流,否则讨论交流过多,就会导致课堂任务难以完成,特别是学习任务比较重的高中学校,更是如此。


4


留足思考空间,促进深度学习


动起来是勇气,静下来是智慧。没有学生学习活动的课堂,是死气沉沉、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课堂。相反,学生活动过于频繁,不给学生充分时间冷静思考的课堂,则是没有深度学习、不能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堂。


静并不意味着“教师认真讲,学生安静听”,而是要给学生充分安静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流程不必严格限制,何时思考、思考时间长短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掌握。但每次安排交流、讨论前,必须给学生留出冷静思考的时间,否则讨论、交流就是低层次的,没有实质意义的。


深度学习需要有深度思考,深度思考需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没有冷静思考,就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更谈不上深度学习。反之,没有深度交流和讨论,思考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


5


建立信任机制,放手发动学生


放手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放任自流。放手的前提是课堂规范和习惯的养成,没有有效的课堂规范和严格的课堂习惯,一切课堂实践变革都会流于形式。为此,在所有任课教师的参与下,班主任引导学生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公约就成为课堂实践变革的应有之义。


放手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信任,这种信任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是“二表人才”(爱听表扬的话、爱表现自己)基础之上的,这种信任是基于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更加优秀基础之上的,这种信任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潜能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不想成为优秀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充分信任学生,并为之建立了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和氛围。


放是有序的,收才是有效的。放手不等于不要适当的收敛。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途径进行收敛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提炼,进而使学习内容结构化、系统化。学习内容结构化、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教师应该不遗余力予以强化。



6


合理安排进度,适应变革需要


教学进度必须服务、服从于学的进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大多数学生无法达成学习目标的进度,只能导致达不成目标的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只有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学习目标时,才能保证后续教学的有效性。


开展课堂实践变革初期,教师不能按照以往的要求过分强调教学进度,而是要给学生和自己适应的时间和周期。原则上,推进课堂实践变革至少要有一个月的适应期,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反感,也会加大教师对课堂实践变革的担忧。因此,在推进课堂实践变革时,学校一定要根据学情和师生适应有一定周期的实际,适当降低对进度的要求,给师生留出适应变革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有效率的慢胜过低效率的快。虽然练习和复习能部分解决进度过快导致的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课堂本身的效果。课堂上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造成了“夹生饭”,课后练习和复习也很难完全解决。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而言,甚至可以允许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进度,当这些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时,再考虑逐渐加快进度。一些学校和教师的实践表明,三年只完成两年的进度,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好,也胜过完成所有进度达到的效果。


7


促进难易转化,实现化难为易


课堂实践变革初期,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实践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实践变革首先是教师的自我革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教师习惯于这种教学方法后,而且相互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时,变革的难度就会逐渐降低。因此,教师要克服本能的拒绝心理和对变革的畏难情绪。


学习的难与易从来都是相对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是让学生感到学习不那么困难。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问题,让学生各个击破,再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复杂问题。也可以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简单问题逐渐演变为复杂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解决复杂问题。


教师要超越教学的难易关。对于学生而言,在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会累积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后,再逐渐加大难度,学生就不会对难题望而却步。


8


加强科学引导,培养创新思维


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思维,是课堂实践变革的又一重要原则。引导学生学习,需要制定以问题为导向的有效预习指导案,包括以前学过的与本节课有关的预备知识,本节课学生自学可以完成的与基础性目标相关的内容。原则上,学生每节课前的预习时间不超过15分钟,否则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课堂教学中,不代替学生思维的有效办法是点拨,即通过有效的设问,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与未知领域相关的问题入手,尝试解决未知的问题、进入未知的领域,再总结形成一般结论和规律,然后运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特殊问题,并进一步完善结论和规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话不是你问我答,而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氛围基础上的交流与质疑。引导学生思维,必须创造对话所需的适宜的氛围和条件。为此,教师不应居高临下提出问题,而应通过学生有效的预习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大胆设疑,并与其他学生、教师进行双向探讨和交流。


9

尝试先扬后抑,激励延伸学习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应当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到课堂表现评价中来。在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时,教师要采取“先扬后抑”的话语体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这种体系的一般句式是:某某同学的表现值得肯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假如再在下列几方面有所改进就更加优秀了……


点评完学生的表现之后,教师要通过持续追问、反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完善对问题的认知,逐渐指向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形成对问题的系统思考,并最终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学习思维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自觉运用到课堂实践变革中。


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价,要引导学生自觉延伸思考与学生回答问题有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比较不同知识的异同,逐渐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渐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树”,并通过思维导图使知识更加有条理、更加系统。

- END -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