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上的汉语播种者

  援疆网讯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有一绿洲,古为秦汉之际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当地人叫它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如今在这片绿洲之上,有一支来自杭州的援疆教师队,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汉语的“种子”,并辛勤浇灌,让它们生根发芽。城关初级中学科学教师李政林便是这支援疆教师队中的一员。

  

  李政林个子不脸略微有些圆,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笑起来斯文又儒雅,然而他的教学风格却很活泼与幽默。在城关初级中学里,若问一名学生什么是复分解反应,他若用“两队舞者交换舞伴”这样形象的比喻来回答你,那他八成就是李政林的学生。

  去年5月,李政林看到有关杭州市组织教师援疆的通知,心想自己还年轻,应该多看看这个世界。怀着这样一种激情,他报了名,将路途的遥远、阿克苏的动荡、气候的差异这些问题全抛在了脑后。家里人虽然担心他的安全,但对他的决定也表示赞同。

  报名的一个月后,他经过体检,正式被确定为援疆教师队的一员。此时距离出发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当学生完成期末考试之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前往阿克苏的准备中。白天,他钻进新华书店,翻阅有关阿克苏的书籍,了解当地文化;晚上,他便坐在电脑前继续学习。暑假近两个月的时间,他都花在了准备工作上。

  去年8月27日,李政林登上了前往阿克苏地区的飞机。看着窗外的景色,他的心情有些复杂。

  

  到达阿克苏的第二天,李政林就以饱满的热情与激情,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然而问题很快就来了,最明显的便是水土不服。阿克苏与浙江存在两个半小时的时差,气候相对干燥,海拔也相对较高,李政林出现了生物钟紊乱。他每天睡得晚、醒得早,以至于每天头疼得厉害,也没有什么胃口。短短一个月,他的体重就下降了3公斤。其次是交流不畅。来到阿克苏之后,李政林的教学对象从学生变成了维吾尔族的双语教师,他们当中不少人年纪比李政林还大,接受语言的速度比较慢。李政林上课时,需要将语速放得很慢学员们才能听懂,而且因为语言课比较枯燥,学员上课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

  

  汉语读写能力对于维吾尔族的教师来说十分重要,他们若是不能通过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便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一种教师的责任感在李政林心中燃起。他常常挤出时间来帮助成绩较差的学员,并当着学员的面批改作业,将所存在的错误一一指出,帮助其改正。因为当地的教学环境相对封闭,学员平时禁止外出,学校内也没有电脑设备,所以拥有电脑的李政林还主动“担负”起帮学员买东西的“工作”。

  李政林一方面努力帮助学员提高成绩,一方面不断学习当地文化,融入学员之中。而他的努力,也感动了学员。李政林还被学员们评为“最可爱教师”。

  

  “从明年开始,我就不再是单纯教汉语了,还要教我的本行——科学,要想让学员们用汉语表达出科学知识的定义,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春节,李政林从阿克苏回到了桐庐。除了与亲朋好友相聚,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教学材料的搜集和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上。如今的他已然不是当初那个单纯想看看世界的“记者”,而是一位精心播撒汉语种子的园丁。       ( 编校/艾吉尔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