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的“普拉拉”北上广吃香,武汉品牌冰激凌“回归”拓展本土市场
长江网讯(首席记者张维纳)8月14日,经过一个多月的多轮谈判,武汉市普拉拉食品有限公司终于和武商超市签下入场协议。这是“普拉拉”第一次进入武汉本土商超系统。
8月15日,“普拉拉”和Today便利店推出的联名款冰激凌开售,取名“奥奥喵小猫脸牛奶冰淇淋”——一个奥利奥夹心饼干被一分为二,镶嵌在形如小猫的白色奶油雪糕上,当作“小猫”的眼睛。
武汉本土唯一一家雪糕冰激凌生产商普拉拉。记者许魏巍 摄 时间再往前推一点,从2017年开始,在盒马鲜生和罗森便利店,武汉人花3元就能买到一支“武汉二厂绿豆冰棒”。虽然这款冰棒连续3年夺得罗森水冰类销量冠军,但在千万武汉人中仍谈不上口碑——武汉始终欠缺一款脍炙人口的本土冰激凌品牌。
普拉拉总经理程菁亮。记者许魏巍 摄 “武汉二厂绿豆冰棒”也是出自“普拉拉”。武汉市普拉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菁亮说,北京、上海、广州的人都在吃武汉“普拉拉”。
武汉品牌雪糕本地卖不动
在北上广销量占七成
在年轻人聚集的“种草”平台“小红书”上,上海一博主向网友推荐了“普拉拉”手工冰激凌。她说,它是一款宝藏冰激凌,是全家便利店必吃雪糕。她列举了4个必吃理由——意大利进口原料,不添加一滴水,手工打造,外表呆萌。
普拉拉研发人员展示涂挂画花后的冰淇淋。记者许魏巍 摄 此前,能吃到这款汉产宝藏冰激凌的武汉人并不多。
2019年,“普拉拉”产值为1200万元,在上海的销量占总销量的五成,在北京和广州的销量合计占两成,在东北的销量占一成,在武汉的销量占两成。
武汉市场销售的是专为武汉人打造的“武汉二厂绿豆冰棒”,每支售价3元。其他城市销售的则是每支售价在12元至15元的“可拉比熊”“薄荷巧克力”等网红产品。
成立于2016年的武汉市普拉拉食品有限公司不是没有考虑过本土市场。成立第一年,其推出的15款新品全部面向武汉雪糕批发点发售,但销售额仅60万元。这让程菁亮不得不转战其他大城市。
雪糕新品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并不是“普拉拉”一家的思路。
笑傲雪糕“江湖”的“东北大板”2014年进入市场时,也没有选择东北地区,而是在北京东城区、西城区进行了试销。在“东北大板”创始人刘颜龙的计划里,“东北大板”要“先拿下大城市,再进军小城市”。因此,当年,“东北大板”的主要市场为消费能力强的北京、上海,东北地区被暂时排除在外。
普拉拉生产的各类雪糕冰淇淋。记者许魏巍 摄 与“东北大板”不同的是,“普拉拉”选择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更看重的是其成熟的新零售渠道。“普拉拉”雪糕售价多在12元至15元之间,中高端价位的“普拉拉”更适合便利店、盒马鲜生等新零售渠道。这是在武汉首战失败后,程菁亮和同事讨论多次得出的市场转战思路。
坚持手工制作
要做冰激凌界“潮牌”
2013年前后,国内的雪糕还在主打解暑降温功能。程菁亮去日本和韩国旅游时,看到街边小店售卖的创意手工冰激凌,觉得自己也可做,这是国内市场的空白。
在位于南京的一家冰激凌原料生产商开设的冰激凌制作速成班上,程菁亮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回家后,她开始自制雪糕,味道淡了,就逐步加糖;味道层次少,就加入果酱、抹茶等风味酱混合调味。在试验的4个月时间里,她每天至少要吃10支雪糕,体重从90斤增至110斤。
带着自己研发的15款雪糕,程菁亮在光谷步行街开设了前店后厂形式的冰激凌专卖店。“我们首批50支雪糕刚刚做好,就被顾客一抢而空。”时隔6年,程菁亮依然记得门店外排队等候的客流。门店生意红火,增强了她迈入市场的信心。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2018年发布的《中国冰淇淋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6年,中国冰淇淋零售市场销量持续下滑,但从2017年开始回升,而且整体产品单价提升了4%。
程菁亮“踩”到了高端冰激凌大量入市的节点,“主打手工制作的创意型‘普拉拉’雪糕要做冰激凌界的‘潮牌’”。
普拉拉研发人员进行巧克力涂挂画花工序。记者许魏巍 摄 最初入市的几款“普拉拉”雪糕都是程菁亮一支一支手工调制出来的,她的舌尖能敏感地尝出手工制作和工业流水线制作的区别。决定开厂批量生产雪糕时,她坚持要保留手工品质,保留造型感。
英敏特信息咨询公司在其推出的报告中重新定义雪糕,称它“不再是冰镇饮料的代替品,而是能带来快乐和幸福感的享受型食品”。报告同时指出,分别有85%、76%、65%的受访消费者愿意为健康、品质、商品体验升级而购买雪糕。
如今,冰柜里低于3元/支的雪糕不再是唯一主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一份小确幸消费。一支“中街1946”卖到了25元,一支经典款“梦龙”也要8元。
在程菁亮看来,如果想做高端雪糕,零售价很难被“压”下来。原材料用得贵是一方面;在运输环节,用鲜奶做出的高端雪糕也比传统冰棍“娇贵”,“一‘娇贵’,成本就‘上去’了”。高端雪糕很容易融化,需要冷链车全程配送;即使通过快递邮寄,也要用-78℃的干冰一路“护送”。
8月初,“普拉拉”生产线开始了第四次升级,升级后年产值将从1200万元提高到6500万元。但这仍无法与大品牌的机械化作业相比。
可拉比熊可可味道冰淇淋。记者许魏巍 摄 与从流水线上做出来的普通雪糕相比,“普拉拉”多款雪糕需要3次加工,第一次是用设备将原材料成形,第二次需要人工在雪糕上勾勒图案,第三次则是进一步美化图案。以其拳头产品“可拉比熊”为例,在一支3D版肥厚的可可“熊掌”上,巧克力脆皮就是“熊掌”的指甲,而这5片巧克力脆皮是工人一片片严丝合缝地贴上去的。
强调手工制作,要把“普拉拉”做成独一无二的冰激凌,这是程菁亮的坚持。
在媒体做过记者、后来又在房地产行业做过策划工作的程菁亮执拗地认为,做企业不能把赚钱当第一要义,要做出自己认可的产品。这样,企业才能持续性发展,品牌才有生命力。她的人生理想就是做出漂亮的冰激凌。
武汉雪糕市场
呼唤本土品牌入局
随便打开武汉街头小店的大冰箱,伊利的“苦咖啡”、和路雪的“可爱多”、蒙牛的“蒂兰圣雪”都被放在显眼处,还有来自上海的“光明”、河南的“天冰”等雪糕,它们一起“瓜分”着武汉的雪糕市场。
做了9年雪糕经销商的马瑞杰掌握着多个大品牌雪糕的经销权。“伊利每年在武汉有8000万元市场份额;蒙牛有7000万元左右市场份额;和路雪市场份额最大,可以达到1亿元。”马瑞杰向长江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再加上其他品牌,目前武汉每年雪糕市场销售额有4亿元。
面对这么大的市场“蛋糕”,武汉为何没有更多本土企业入局?
武汉不是没有过自己的冰激凌,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五丰”“美怡乐”“美登高”都曾是一代武汉人的夏日记忆。但这三大品牌在1998年至2011年间相继停产。
原湖北五丰冷食有限公司关门停业后,其青山服务部经理李东带着10余名老员工委托安徽一家工厂代生产“五丰”冰激凌。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东坦言,目前由外地公司代加工贴牌的“五丰”冰激凌在武汉市场仍有售卖,但规模很小,“具体销量不方便透露”。
武汉“美怡乐”停产后,现在市场上供应的“美怡乐”均为湖南生产。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武汉三大本土品牌的没落,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守着一副‘老面孔’,终会被市场无情抛弃。”
马瑞杰则认为,“普拉拉”推出的手工创意型卖点或许可以成为武汉雪糕市场重新起步的方向。
普拉拉生产的武汉二厂绿豆雪糕。 记者许魏巍 摄 2017年,在“普拉拉”与武汉罗森便利店洽谈入驻合作时,罗森方面建议“普拉拉”推出一款属于武汉人儿时记忆的绿豆冰棒,名称就叫“武汉二厂绿豆冰棒”,因为“在这个‘吃情怀’的年代,营销好和产品好一样重要”。
“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款本土冰激凌。”这是马瑞杰和朱丹蓬共同提出的观点。9月中旬,“普拉拉”第四次生产线升级完成后,将开启下半年雪糕生产。在外闯荡已3年的“普拉拉”此次借着入驻武商超市、与Today便利店推出联名款冰激凌等举措,开启扩张武汉本土市场的步伐。“4年来,我们的品牌在成长,我们的武汉也在发展,是时候点燃我们的‘武汉属性’了。”程菁亮说。
【编辑:贺方程】